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

1960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了解释产业发展模式的“雁行形态理论”(如图2.1所示)。赤松要通过对日本棉纺…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其著作《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提出了“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认为,现代化是从…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二元…

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将开放型的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提出了“标准产业结构”理论。钱纳里根据第二次世界大…

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克拉克的研究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变化是产业的相对收入差距引致的,但这种收入相对差距是…

霍夫曼定理的主要内容与局限性

近代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与工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工业化”的过程。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

配第-克拉克定理:主要内容、理论前提

最早探索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首次发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差异及其形成的不同经济发…

马克思的结构理论:主要内容、局限性

马克思认为,产业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业部门,即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按照产品用途不同,马克思将物质生产部门划分…

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假设下,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价格理论探索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方式首先是从微观市场分析开始的。亚…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于就业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

产业发展形态理论与产业联系理论

一般认为,产业结构概念的应用始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时,这一概念的意义和定位较混乱:产业结构既可以用来解释产…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现代西方产业经济学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之“价格理论”的延伸,主要研究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

产业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被划分为两大内容体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家庭和企业的行…

主导产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及其群体不断更替、转换的演进过程就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由…

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

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效应实现: (1)后向关联效应,即主导产业在其高速增长阶段会对生…

主导产业的四个特征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较强的带动作用和广泛的直接、间接影响的产业部门。在一国…

举例说明什么是瓶颈产业

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由于供给能力不足,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严重制约的产业群。历史经验证明,瓶颈产业常常与基…

基础产业的三个基本特征

基础产业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基础产业是处于“上游”的生产部门。首先,基础产业和基…

绿色经济的三重效益

一、环境效益 环境效益是企业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环境效益是衡量企业发展对…

低碳经济的内涵

相较于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出现时间则晚了许多。直到2013年,低碳经济的概念才正式在《我们能源的未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