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其著作《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提出了“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认为,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一系列阶段和深刻的变化。根据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罗斯托把经济成长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经济阶段的演进就是以主导产业交替为特征的。

这六个阶段分别为:

① 传统社会阶段: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低下,主导产业部门为农业部门;

② 起飞前阶段: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工农业中发挥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投资率的提高明显超过人口的增长水平;

③ 起飞阶段: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积累率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5%增加到10%以上,有一个或几个经济主导部门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④ 成熟挺进阶段: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有效地应用于生产,投资率在10%—20%之间,由于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⑤ 高额民众消费阶段:工业高度发达,主导部门转移至耐用消费品和服务部门;

⑥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导部门从耐用消费品部门转移至提高生活质量的部门,如文教、医疗、保健、福利、娱乐、旅游等。

1998年,罗斯托又对主导产业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在《主导部门和起飞》一书中提出了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被称为“罗斯托基准”。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对产业部门的重要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因此,应该选择具有较强扩散效应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其优势辐射传递到产业关联链上的各产业中,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罗斯托指出,主导产业部门在经济起飞中有以下三个作用:

第一,后向联系效应。即新部门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会对原材料和机器产生新的投入需求,从而带动一批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第二,旁侧效应。主导部门会引起周围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趋向于推进工业化向纵深发展;

第三,前向联系效应。即主导部门通过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发展。例如,降低其他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成本,为其他部门提供新产品、新服务等。

由此可见,罗斯托基准是依据产业部门间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来确定主导产业部门的。主导产业的建立,要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投资,这就要求一国的净投资率(即投资在国民生产净值中的比重)从5%左右提高到10%。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鼓励和增加储蓄,减少消费,防止消费早熟,必要时应引进外资,要有充足的市场需求,来吸收主导部门的产出;要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拥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为主导部门的发展提供组织、管理和人力等条件。

罗斯托提出的主导产业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带动经济增长,以及主导部门的序列是不能任意改变的观点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要立足于本国现状,不能超越经济成长阶段,而只能从较低级阶段向较高级阶段按顺序发展。世界各国的实践无不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因而,尽管“起飞论”引起了异常激烈的争论,但罗斯托作为一名经济史学家,在主流经济学流派中仍稳稳地占据一席之地。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