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由于供给能力不足,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严重制约的产业群。历史经验证明,瓶颈产业常常与基础产业重合。
例如,农业发展滞后会导致农产品供给不足,则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加工业就会受到制约,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居民基本消费资料供给短缺,造成物价上涨;而制造业生产所需的基本原材料,如钢铁及金属材料、基本化工材料、建筑材料、木材等的供给不足,会限制整个加工业的发展;能源产业是为其他一切产业发展、社会运作、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产业,其短缺会制约其他所有产业的发展;铁路、港口、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邮电通信及其他公共设施,是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们的短缺会使社会经济生活不能正常进行。这些产业都是基础产业,都具有投资生产周期长、资金技术密集度高、内部收益率相对较低、难以依赖进口解决等特征,这使它们很容易变成瓶颈环节。因此,要求瓶颈产业的增长先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否则,在经济全面繁荣时,它们会因生产不能迅速扩张而成为瓶颈。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政府就意识到了发展基础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大了对基础产业的投入,使得基础产业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加工业的强劲扩张对基础产业产生超强需求,使基础产业的发展速度仍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要。因此,整个基础产业仍然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但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反而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的“瓶颈”,在一些落后地区的表现尤其明显。这种瓶颈制约不仅直接诱发了经济波动和结构失衡,而且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因此,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将是中国未来的长期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