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集团创始人刘汉元:农业大家的诞生

1994年,全国市场在通货膨胀的拉抬下如火如荼,鱼价再次暴涨。刘汉元看准机会挥师北上,将集团公司迁至成都高新区,然后将成都水产业的人才悉数招至麾下,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这一年,集团营业额激增至4亿元。

(一)通威开始变得像一个谜

当记者带着种种疑问进入通威,才发现通威无故事,才发现通威之所以默默无闻,之所以“一夜暴富”,是因为它一直用一种异常低调的姿态匍匐在大地上,支撑着中国农民最质朴的致富愿望。这是一种对理想的坚持,也是一种生存的哲学。

通威因此而强大。

走出通威,记者想到了八个字:沧桑历练,生命不语。

一个人的一次偶然错误改变了一个行业的命运。

1983年秋天,四川眉山县(今眉山市)永寿镇。一个19岁的年轻人捏着一份报纸站在永光电站尾水渠边发愣。望着粼粼波光,联想到报纸上说的日本集约化养鱼技术,他在想,能不能在家门前这条小河沟用网箱来试一试?

他叫刘汉元,从水产技术学校毕业不到两年。至今刘汉元对此仍耿耿于怀:“从小酷爱电子技术,却阴差阳错地选择了水产,这是个极其偶然的错误。”

那时,物资极度匮乏。吃鱼是全国人民节日里的奢望,市场总是供不应求,价格也高出猪肉数倍。刘汉元知道,谁拥有先进的养鱼技术,谁就会拥有财富。

他决心做一回试验,“电站沟里搞网箱养鱼?简直是妄想吃汤圆!”面对乡长的嘲讽,刘汉元申请500元贷款的努力竹篮打水一场空。

政府不支持,刘汉元只好向父母求助。父母流着泪,将家里仅有的500元钱交给儿子。那一瞬间,一种对失败的恐惧突然压在了刘汉元心中。同时他隐隐意识到,也许这份沉重就是自己终生的事业了。

1984年春天,他建起了一个64平方米的金属网箱,投入了185公斤鱼苗。

1984年秋天,刘汉元的网箱产鱼1390公斤,折合亩产1.5万公斤,创造了四川历史上单位面积养鱼的最高纪录,并且赢利1950元!

1985年秋天,刘汉元发明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正式验收之时,早已对刘汉元寄予厚望的方圆10多千米的农民闻讯而来,四周的山坡站得人山人海,上千双眼睛齐刷刷盯着水中的网箱。网箱渐渐收起来,一条、两条……越来越多的鱼在水面翻腾跳跃。结果又是一个创纪录的数字,亩产达到史无前例的3万公斤!亲临现场的四川省水产局局长、南下干部杨全成从未见过这么多鱼,激动得跳了起来:“我们要将这个技术像老母鸡带小鸡那样,在全省推广带出一窝,带出一片!”

之前将信将疑的农民们更是激动不已,山坡上一阵骚动,人们踩着庄稼奔拥而下,围着刘汉元要求传授技术。

当年,该技术获得“四川省水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1988年,连续三年被列入国家级计划,向全国推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那以后,每年有5万~8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技术员、党政干部来此参观学习。

年纪轻轻的刘汉元就这样成功了,一个行业的命运就这样开始被改变。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