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集团创始人刘汉元:农业大家的诞生

(二)角色转换:刘氏快速致富法则

刘汉元找到了那把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

“为什么没有成为养鱼大户?”面对记者的提问,刘汉元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微笑。

首先,1985年底《专利法》开始实施,而此时刘汉元的技术在川西几乎已是家喻户晓,如果刘汉元申请专利,他将无法在广袤无比、难以控制的农村获取专利的效益;其次,刘汉元去养鱼,他将很快淹没在千千万万养鱼户中,最终必然“泯然众人矣”。那么,如果能控制生产链条中的前端,所有养鱼户都将成为自己的利润源。

早已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的刘汉元,唯一的秘密和唯一的选择是——为农民提供他们无法生产的饲料。就这样,刘汉元及时进行了产业转型:“就让所有的农户都用我的方法去养鱼吧。”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汉元的养鱼技术是一个催化剂,一个噱头。他用长达3年的时间成功激发了市场的热情,然后抽身而退,去为市场提供必不可少的营养。刘汉元说:“占领资源就占领了市场。”这看上去有点像个“阴谋”,但市场的选择必然如此。

1986年,22岁的刘汉元利用几年来养鱼和手工生产鱼饲料积累的资金,建起了西南地区第一家集约化鱼饲料加工厂,取名“科力”。工厂一投产,市场立即出现供不应求的旺销景象,远近养鱼户蜂拥而至。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刘汉元开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饲料转化效率的研究和对动物生物化学的研究上。他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降低成本就能赚大钱。

当时,每3—3.5公斤饲料能让鱼长1公斤,刘汉元认为这是浪费。他和技术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到1990年,每公斤鱼的饲料转化降低到1.1—1.5公斤!成品鱼的品质已与自然鱼相差无几,体脂比重从1986年的15%—30%降到10%。

整整4年时间,刘汉元没做其他任何事情,但科力饲料的科技含量在国内已是遥遥领先。

鱼的品质一提高,养鱼户对这种饲料的需求就与日俱增,而成本的降低更使刘汉元的利润暴增。1991年,不到30岁,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刘汉元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千万富翁了。

1992年,刘汉元顺势而上,在眉山县建起另一座现代化饲料工厂,取名通威饲料有限公司。开工那天,刘汉元邀请远近父老乡亲前来参观,他们亲眼看到一袋袋鱼饲料像河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下生产线,流进大卡车和拖拉机车厢里。有位老人从早数到晚,他惊喜地告诉别人:“那一天,饲料装了足足100多辆汽车和拖拉机。”

自此人们再也不用排队买鱼饲料了,仅眉山一个县就有10多万人走上了养鱼致富的道路。

同年,全国各地上门参观者络绎不绝,而且强烈要求刘汉元前往各地合作办厂,这些企业有国有的、有集体的、有私营的,广布于永川、绵阳、涪陵、淄博等地。刘汉元又惊又喜,哭笑不得,只好在这一年的9月20日成立了通威集团公司。

1994年,全国市场在通货膨胀的拉抬下如火如荼,鱼价再次暴涨。刘汉元看准机会挥师北上,将集团公司迁至成都高新区,然后将成都水产业的人才悉数招至麾下,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这一年,集团营业额激增至4亿元。

但是,这时的通威仍然是低层次的、粗放的。通威面临着危机。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