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大集团创始人宫学斌:中国果蔬加工大王

(一)时代背景与非市场因素

一个人的生命其实就是一段社会历史的缩影。我们看过宫学斌身上的时代烙印后,会发现一些成功把握人性后留下的斑驳印痕。在社会的洪流中大起大落,却能洞幽烛微,宫学斌的才能与时代机遇撞了个满怀。

莱阳人宫学斌世代务农,便只能扛着锄头长大。与村里别的青年不同的是,他在大城市青岛当过几年工人,此时“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工人身份受人景仰。阴差阳错,三年困难时期,宫学斌不得不回乡务农,而幸运的是,天资聪颖和生性好胜使他在繁华青岛活得也算不赖,在乡下更加被烘托得鹤立鸡群。

而且他犟,换句话说是有自己的生活原则和主张。村支书找上门来,让他去当“孩子王”,宫学斌一口拒绝:“不行,我脾气躁,我要打学生。”不几天,队里会计不幸被雷劈死了,他顺理成章补了缺。于是,刚20岁出头的宫学斌当过农民,了解农民对土地相依为命的感情;当过工人,知道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差别和城里人的所思所想;当了会计,他学会怎样通过农民对他的曲意逢迎和领工分时的复杂心态去揣摩农民的心理。

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和思想犹如一潭死水,日复一日没有动静,唯有好表现的宫学斌成为村里的公众人物:各种新闻、政策,家家户户的根根底底,他的发言总是比别人更加权威。而且,他总是把会计工作做得让人心服口服,按他自己的话说,是“以便不至于糟蹋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于是,他有了一种理想和责任感:关心村民的疾苦,让他们活得更滋润。

1975年前,年富力强的宫学斌以一种高蹈的姿态行走在十里八乡的小路上,潜意识里有了一种干事业的冲动。他肩扛着农民的锄头,思考着改善民生的问题,渐渐为村民所拥戴。

其实,能人和庸人仅仅一步之遥,能人干事业,庸人做事情。而事业和事情之间的区别也仅仅在于是否有一种理想和信念支持自己的行为,使其更具有社会性,有益于更大的群体。

1975年后,宫学斌成了镇办砖瓦厂厂长。十来个人,几眼因严重亏损停火数月的土窑。为什么亏得一塌糊涂?宫学斌心里很清楚:没有物质奖励,工人必然消极。新官上任三把火,宫学斌大胆行使厂长决定权——按工计酬,多劳多得。砖瓦窑破天荒变得热火朝天,产销量猛增。“资本主义尾巴”越长越长,前任厂长耿耿于怀。不久,宫学斌被告到镇上,镇长一笑置之。宫学斌心生一计,提着水果、礼物去拜访前厂长——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全面汇报工作,虚心听取意见。他听完意见,回到厂里我行我素,紧接着将前厂长安插的一位心腹能人委以重任,而跟随自己多年志同道合的一位朋友却被委屈下贬。

宫学斌笑言:“这就叫选贤任能,不避亲疏。”

不久,宫学斌就成为前厂长家中上宾,言笑晏晏,宾朋交心。前厂长安插的人也已对宫心悦诚服。自此,青天大道,畅行无阻。

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中,游戏规则其实很简单。但其中一旦掺入非市场的某些因素,事情就变得糟糕起来。那么,怎样把握做人和做生意之间的关系,则需高屋建瓴,细心感觉。谈笑间,宫学斌事业前途上的障碍灰飞烟灭。

宫学斌在领导艺术上利用猛劲加巧劲,成功地将砖瓦厂带入盈利状态。当年底,他将赚到的25万元交到镇上,镇长喜上眉梢,给全镇3.6万人每人发了7元过年费。1976年农历大年三十,龙旺庄镇家家户户的欢笑都比往年多。这一年,农民宫学斌令全镇人民景仰。

历史悠远得如同岁月,砖瓦窑一烧就是10年。

10年间,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所蕴含的意义早已为宫学斌及其助手透彻把握,他们早就在按照市场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了,虽然只是一种潜流,但正好迎合了未来中国的方向。“我逐渐眼明心亮,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眼睛盯着政策环境的变化,然后两手勤奋工作,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市场。”

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砖瓦厂里激情飞扬。就这样,10年后的1986年,宫学斌的砖瓦厂年利润达80万元,成为莱阳县建材企业中集产品质量、销售、产值、利润、固定资产5个“第一”于一身的优秀企业,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等殊荣也接踵而至。

但就在“砖老大”的事业走向巅峰之时,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却让宫学斌日益忧心忡忡。

“是进亦忧,退亦忧。”宫学斌第一次感到了生存的压力。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