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创始人徐文荣:横店集团的“冒险史”

(一)一个农民企业家的“冒险史”

浙中丘陵地带的一个山包下,建有南宋状元陈亮的坟墓。陈亮是12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的坟前有大片田畈,每到春天,绿的小麦、紫的草籽、金的油菜、白的梨林、红的桃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几百年来,当地人一直把这片田畈叫“状元文章”。

离“状元文章”不远的地方,就是横店。这个在今天号称“中国农村最富裕乡镇”的横店镇,30年前,不过是一片群山加溪流的穷山沟。农民们“开门望见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饥寒”,不仅家无储粟,而且人无远志。这里是昔日金华大地出了名的穷地方。

人们说,几十年来横店最出息的人名叫徐文荣——今天的横店集团董事长兼总裁。1997年,当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来横店拍摄专题片时,这里的父老乡亲们拉着记者们的手说:是徐老板给了横店人好日子。

徐文荣,1935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自小灵气,少年时就学会了耕耘收种一应农事。但是做一个侍弄土地的行家里手,绝不是他少年时的梦想。

浙江东阳人多地少,素以“百工之乡”著称,由于历史上受“浙东学派”“重工商、重事功”的影响,向来有“拜师求艺、从技谋生”的传统。徐文荣的父亲就是一位农忙种地、农闲亦工亦商的手工匠人,他从事的是字画装裱和胡琴、箫笛等乐器的制作与买卖营生。

徐文荣3岁就跟随父亲四处做小生意,15岁就挑着货郎担走村串户,18岁脱产做了商业干部——一脉相承的生活履历,使他很早就隐约明白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真谛。

“无工无商,穷得叮当。”三年困难时期,徐文荣回乡务农,旋即又被推选为村支书。在那片人均半亩地的土地上,徐文荣眼看着乡亲们年年“大干”却年年填不饱肚子,岁岁辛劳却岁岁面有菜色。即便是收成较好的1974年,横店农民劳作一年后的收获,也不过是300多斤稻谷,人均年收入不足75元。

“祸兮福之所倚”,被人遗忘本是人生最悲惨的坏事,但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徐支书将它变成了好事。

徐文荣领着村民们悄悄地搞手工业,把做出来的东西卖到外地,换回粮食。这是横店人第一次认识到什么是“生意”。

随后,徐文荣又“得寸进尺”,“胆大包天”地建起了五金厂、木雕厂、粮食加工厂……横店村的劳动日值很快从两角提高到八角;有了钱,村里很快修了桥,挖了水井,还红红火火地盖起了大会堂……

让周围农民羡慕得恨不能迁居于此的横店村不再被人遗忘,“四清”工作组的人敲开了徐文荣的家门:“作为横店村党组织的领导,为什么不带着社员走社会主义道路?”

徐文荣坦然相对:“什么叫社会主义?譬如我家5口人,分到103斤大麦,要吃100多天,一直到割稻,一天平均只有2两口粮,难道这就是人们所希望的社会主义?”

“农村不能办厂,以粮为纲,这是上面的指示。”

“我办厂也是上面的指示,毛主席讲过,发展社办企业是农村光明灿烂的希望所在。”

工作组大为光火:“你这个人胆子也太大了,要好好从思想上解决问题。”

徐文荣理直气壮地回敬道:“思想是空的,肚子才是实的。”

这就是徐文荣著名的“103斤大麦理论”和“主义论战”,然而在理论上站起来的徐文荣却并不能战胜一切。“不搞运动搞经济,不抓革命抓钞票”,逾矩出界,证据确凿,徐文荣“理所当然”成了横店乡最大的“走资派”,被关押,受批斗,坐“牛棚”,最后只好冒死从“牛棚”逃往外地。在他浪迹他乡的日子里,妻子何彩仙被逼擎着以他为模型的稻草人游街达150多次。

难道梦想富裕的中国人一定得如此多灾多难吗?几年后回到家乡的徐文荣面对备受折磨的妻子,面对死寂的企业,面对再度贫困的乡亲,流下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眼泪。这回,他更放手带着大家办厂,一个接一个:无线电元件厂、土农药厂、蘑菇菌种场、竹编厂等。正等待着二次进“牛棚”时,命运却开始向他微笑了。

1975年,邓小平开始着手各行各业的全面整顿工作,努力恢复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徐文荣看到了机遇和希望,他以最快的速度办起横店第一家经过省轻工局批准的“正经”企业——横店缫丝厂。当地农民积压的1000多担蚕茧立即找到了出路,缫丝厂的产品在市场上也立即找到了销路。投产当年,盈利7.6万元,超过当时全乡农业税的总和。

缫丝厂开工那一天,成了横店人有史以来最盛大的节日。1万多人欢欣鼓舞地从各个村庄汇聚到缫丝厂,庆祝属于农民自己的大喜日子。徐文荣却心情沉重,为争夺238个招工名额,他家说客盈门,有来自各大队的,也有来自其他公社的。他心底明白,这不仅仅是在争招工名额,而是在争“农民务工权”,是贫困者在争夺脱离贫困的权利。

从成功的农民企业家徐文荣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有很多特点,但他最大的特点在于抗阻抗压、敢作敢为的超前行为——这话是横店集团常务副总金钦良说的。

粉碎“四人帮”的第一年,市场上尼龙、腈纶针织品畅销。囿于社队企业种种政策限制,徐文荣已不可能再办一个针织厂。于是他又一次“踩上政策的钢丝”,在缫丝厂里办起针织车间,生产五颜六色而价格低廉的尼龙衫、腈纶裤。这些产品被一车一车地运到附近的中等城市出售,常常是后一车未到,前一车已卖完了,仅有的几辆汽车昼夜不间断地跑都来不及。在那个各类商品极其紧缺的年头,徐文荣用这种“母鸡怀里孵小鸡”的办法,先后办起了针织、内衣、建材等好几个车间。招工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雄厚。

1978年,中央推出农村改革政策,鼓励农民兴办乡镇企业,但严格规定,乡镇企业一要为农业服务,二要为国营企业拾遗补阙。徐文荣又启动了他的超前思维:农村市场经济虽然比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经济要好,但农村市场毕竟还很狭小,它不可避免地要制约企业的发展;若想大发展,看来非闯入国民经济大市场中去不可。

一次,他听说有一个在西安某大工厂工作的东阳女婿回来探亲,觉得这是一个捕捉信息的好机会,于是他就开着拖拉机,把那位东阳女婿接来横店,向他请教:现在全国市场上最需要什么产品?这位女婿告诉他:目前国家紧缺磁性材料。徐文荣毫不犹豫,立即远赴数千里外的陕西引进了磁性材料生产线。他认定,全国那么多电视机、收录机,那么多高音喇叭、发声玩具,都会需要磁钢磁片的,这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实践证明了徐文荣决策的正确,磁性材料生产业不久后就成为横店的支柱产业。

自然,徐文荣这种为更多农民争取“务工权”超越了政策的行为,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打击;在当时的中国,这本身就是拿自己的命运冒险。有人说:“企业发展了,修正主义也培养起来了。”又有人说:“徐文荣这个人,论本领,可以当皇帝;论罪行,可以枪毙!”

然而,“论罪当斩”的徐文荣又一次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1984年,中央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取消了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多种不合理的政策限制,徐文荣创办的无数家“非法企业”一夜之间都合法了。“这不仅说明徐文荣的超前思维是正确的,并且还说明中央的政策本身就来自人民群众的创造。”接受采访的东阳市委领导将徐文荣的“幸运”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大浪淘沙,经过几年的沉浮,这些在计划经济夹缝中生长、“无爹无娘”、生死存亡全凭自己本事的企业,在市场中有了相当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成了横店日后发展的基础和骨干。

这时的横店人在铁的事实面前,已清楚地看到了工业文明对于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性。1982年,横店工业产值超过了全乡农业产值的两倍多,而从事工业劳动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6%。

1981年,徐文荣把以缫丝厂为主体的6家企业联合在一起,成立了东阳县(今东阳市)横店轻纺总厂;1984年,横店工业公司成立,徐文荣出任总经理;1987年,横店公司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横店镇成为金华地区第一个亿元镇。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