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司登公司创始人高德康:穿过扬威与落马的“史诗”

1976年,高德康以8台缝纫机起家,他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农民企业家。从事服装生产和经营几十年,他以对服装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使其创立的波司登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品牌羽绒服装制造商,成为国内消费品领域唯一统揽“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全国质量奖”“中国工业大奖”的企业。

(一)财富是怎样积累的

1966年,江苏省常熟市白茆镇三泾村村民高龙生的儿子高德康初中毕业。秀才回村,村民们欢欢喜喜地选他当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

常熟市在历史上有两大“出名”:一是因“年年丰收田常熟”,一人曾经养活十个中国人;二是革命样板戏中的“沙家浜”和阿庆嫂,就出在这块湖浜遍布的土地上。

高家是三代相传的裁缝手艺人家,19岁的高德康开始跟着父亲学裁缝手艺,决心“先立业,再结婚”。

高德康很快成了与父亲齐名的缝纫高手。他开始从书本上学习缝纫知识,结合自己的实践,琢磨缝纫技术。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请他做衣服,他的客户越来越多,父亲却显得越来越闲。1976年,三泾村成立缝纫组,高德康顺理成章地当了组长。

三泾村缝纫组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乡镇企业之一。左邻右舍盯着高德康的眼光就如同盯着一条“资本主义的尾巴”,随时准备割而后快。他为了证明自己是在“为人民服务”而收取很低的加工费,很低的加工费又大部分交了村里的房租。辛辛苦苦一年到头,缝纫组挣不了几个钱。

两年后,高德康在缝纫组的基础上组建了三泾服装厂。尽管是“新瓶装旧酒”,但总算是有了块好听的牌子,高德康开始到苏州、常熟等地接一些订单。时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常熟县一夜之间冒出了28家服装厂,三泾服装厂是规模最小的。

最小的服装厂却请了一个最认真的财务。厂长高德康拿了上万元的订单回厂,到财务室报差旅费,财务板着脸说这个不行、那个不报。高德康哭笑不得,只好乖乖地重新填写。20年后,中国羽绒服头号生产企业的总裁高德康说起此人犹存感慨:“我到今天还在感谢他,是他使我没养成暴发户的习惯。”

20世纪80年代初,高德康将目光转移到上海。大上海离三泾村只有70公里,但在村民们的概念里,那里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听说那里的加工费比苏州、常熟高很多,于是高德康骑着服装厂唯一的自行车,冒冒失失地闯了进去。

“神话世界”的人们果然与众不同,个个神情骄傲,着装考究。他们中的很多人穿着一种盘花纽扣、中西式结合的棉袄罩衣。一位老乡告诉他:“这是上海本地产的当今中国最流行的款式。”

流行就等于价高,价高就等于利厚,然而利厚,是否意味着上门请求联营的企业太多呢?高德康沿路问询而去,到了厂里,才知道这个拥有“圣诞老人”服装品牌的企业因为产品供不应求,正满世界寻找联营单位——在那个年代,敢于像高德康一样愣头愣脑闯到大上海找机会的中国人其实并不太多。

“圣诞老人”给了他80件服装的订单试试。一个星期后,高德康的样品返回,居然比本厂做得还有板有眼。1982年,三泾服装厂正式成为“圣诞老人”牌服装的联营单位。

20世纪80年代是上海货风靡全中国的黄金时段,任何产品只要贴上“上海造”的标签,都无一例外地成为抢手货。高德康在自己的破厂房里每天生产出数十件“圣诞老人”牌棉袄罩衣,每件挣加工费6元钱。他发现自己幸运搭上了一条致富的快船,服装厂的规模如同吃了“催肥剂”。

可产品的运输成了问题。“公共汽车上不去,每天包一个车到上海,成本又算不过来,只好用自行车搞运输,不管春夏秋冬,每天一个来回,苦得不得了。1984年,厂里花钱买了一辆摩托车,从此我就每年开烂一辆摩托车。产量越做越大,每天往来上海最多时达五次。‘圣诞老人’牌服装被我们这群亡命的苏南农民推向了它历史的顶峰,我们也因此赚了不少钱。”高德康说。

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的穷兄弟们发现,自己的认真与勤奋也是有回报的:“我们的产品,件件是样品。”

联营厂的服装越做越好,主厂的服装越来越离不开“三泾”的支撑。1986年,联营厂的产量超过了主厂。第二年,高德康买了一辆法国进口小汽车——标致。与此同时,又投资30万元修建了一幢真正属于自己企业的厂房。

枝干超过了树干,1987年,主厂决心剪除这根长得太大的枝。于是,高德康某一天送来的货还没有来得及打收条,就平地蒸发,无影无踪了。

高德康也很生猛。他第二天就将标致车开到了一家叫“天工”的羽绒服厂门前,带上厂长去“三泾”考察考察。

天工厂生产一种叫“秀士登”的羽绒服,款式很好,却因为管理和质量上不去,所以日子很艰难。有如此雄厚实力的企业上门联营,正所谓喜从天降。而三泾服装厂所求的,仅仅是一个“上海造”的牌子。高德康平生第一次有了与他人平等谈判的机会。他签下了第一份漂亮的合同:每年向“秀士登”上缴25万元的品牌使用费,并按照“秀士登”提供的样品组织生产,至于生产多少,销售多少,如何推广,主厂一概不再过问。

两年后,“圣诞老人”牌从市场上销声匿迹,而“秀士登”却红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1990年,高德康净赚700万元;1991年,1100万元;1992年,1400万元。到1993年,高德康全年赚了2500万元。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