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俊杰刘国钧:大成纺织厂的兴衰历史

“懂经营管理又懂技术是一等人才”

经过长期的实践,刘国钧有了一套自己的办厂经验。他深深地体验到经营管理和技术对于工厂的重要意义,即人才的重要性。他确定自己的用人标准:“既懂经营管理又懂技术的,是一等人才;懂经营管理不懂技术的,是二等人才;懂技术不懂经营管理的,是三等人才。”以此为标准,量才录用。

实际上,刘国钧在办厂过程中花费心血最多的也是这两件事:组建有活力的领导班子和聘用技术人才。刘国钧接手大成纺织染公司后,首先是调整领导班子。他自己任经理,分工负责厂内生产,刘靖基为协理,分工负责营业,并常驻上海办事处。他俩一内一外,相互协调,形成领导核心,而刘国钧是这一核心的灵魂。除此之外,华笃安任事务长、刘丕基任稽查、徐仲敏当会计。由于任用人才得当,“大成”的生产很快就指挥有序,脉络分明。在技术方面,为了使大成厂的生产不至于落后,刘国钧一方面花巨资对机件设备进行了大检修和配套完备;另一方面以年俸5000元的高薪礼聘当时国内著名的纺织专家陆绍云任技术工程师。

对他的惊人之举有人难以理解,然而他认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这样做不仅值得,而且仅这样做还远远不够。因此,他又将目光瞄准了国外,并将日本的纺织业作为自己赶超的目标。他于1932年至1934年期间五赴日本实地考察,甚至像当年偷学浆纱技术那样,亲手偷学丝绒和灯芯绒的生产窍门,终于开创了民族资本工业中最先成功生产丝绒和灯芯绒的先例。

另外,刘国钧还十分注意职工的生活福利,工资也比同行业高。诚如他所说:“我们厂就是个社会,进了厂就要安心工作,食于斯,居于斯,生活于斯,老于斯,葬于斯。”由于上下同心同德,“大成”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1930年创办时,注册资金为50万元。

1933年,广益厂全部资产价为24万元,并入“大成”,更名“大成二厂”。这样“大成”厂便拥有纱锭20500枚,线锭4800枚,布机640台,职工人数2500人,年产值450万余元,一跃而成为纺织、印染全能的大型企业。注册资金140万元。

1935年注册资金为200万元。

1936年注册资金为400万元。

这一发展速度实在是惊人。确如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指出的:在抗战前的几年,国内民族工业中以大成公司发展速度最快、最惊人,也最令人振奋,如果不是战争,大成公司将发展成为可与日本纺织业抗衡的强大对手。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