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俊杰刘国钧:大成纺织厂的兴衰历史

两“偷”技术

1914年以后,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顾及各自在远东地区的利益,民族资本发展环境稍有宽松。时值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义愤填膺的中国人民在全国掀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国货开始畅销,民资工业也暂时得到了迅速发展。头脑敏捷的刘国钧很快就发觉到这是发展工业的好机会,而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毅然决定立即弃商从工,投资了1万元,和结义兄弟蒋盘发等共集资9万元,创办了大纶机器织布厂,由蒋盘发任经理,刘国钧任协理。创办实业和经商虽然互有联系,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刘国钧自己也清楚,他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他首先面对的就是无法解决的技术难关。刘国钧办事向来亲自抓问题的症结,重大问题总是自己来做。他决定自己到上海走一趟,摸清斜纹布的浆纱秘诀。当时的上海是我国最为繁荣的工业城市,高楼林立,工厂随处可见。刘国钧经过慎重思考,把目标瞄准了英商怡和纱厂。然而,怡和纱厂的进出口戒备森严,警卫对走近纱厂的行人都投以警戒的目光,闲杂人员更是一概拒之门外。刘国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时值赤日炎炎的6月暑天,他汗水直流,急得在滚烫的水泥地上来回踱步。他几乎想打退堂鼓了,但一想到大纶纺织公司的前途,想到自己刚刚开创的局面,便冷静下来。他决定先观察一段时间,摸准“行情”后再伺机下手。他认真地察看着怡和纱厂警卫的一举一动,看看有没有“空子”好钻。果然不多久,机警的刘国钧就发现门卫对其他的人看得很严,对身着统一规格“号衣”的工人很少检查。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

这天他认真地装扮一下自己,使人一眼看了并不像是从外面赶来的,然后在离“怡和”厂不远的一个不显眼的地方若无其事地静静等着,直到工厂下班。最后一群工人走过时,他缓缓地跟过去,赶到一个中等身材、看上去很质朴又略显豪爽的工人面前,很友好地对他打了声招呼:“您好啊,老朋友,找你可真不容易啊!”那位工人吃惊地瞪着刘国钧说:“先生,你认错人了吧!”刘国钧微笑着拉起他的手,将那个工人牵到附近的一家小茶馆,作了一番自我介绍。双方竟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慨。刘国钧见对方果然是质朴豪爽重义气的汉子,便坦诚地告诉他自己想潜入怡和纱厂去实际考察一番的想法。那个工人略微沉思了一会儿,说:“把我的‘号衣’借给你当然可以,不过要是被他们发现了,咱们俩可都‘吃不了兜着走’!你要千万小心才是。”刘国钧点头称谢。

就这样,刘国钧轻松地进入了怡和纱厂。表面上,他和普通工人没什么两样,实际上,他的那双眼睛一刻也没闲着,手脚也特别勤快。然而正因为他的异常勤快,没几天,便引起了监工的注意,一查问,他惊觉此人竟不是本厂工人,于是便拉住要送他去警卫室受惩罚。周围的工人一看势头不对,纷纷叫他快逃。在好心的工人们的帮助下,刘国钧才越墙而走,侥幸得以免遭毒打。

然而,借“号衣”给刘国钧的那位工人却被打得遍体鳞伤。刘国钧感到万分悲痛,他立即将受伤的工人送到医院,并负责全部医药费用和他的工资损失。他拉着受伤工人的手说:“兄弟,是我害了你。”那位工人也是位热血汉子,他也拉着刘国钧的手说:“兄弟,这事不能怪你,要怪也只怪黑心的英商。”这位工人伤愈后,基于对刘国钧的感情和爱国热情,邀请了同厂的另一位技术精湛的工人利用星期日,由上海奔赴常州帮助大纶解决浆纱难题。

就这样,在刘国钧多方努力下,大纶机器织布厂很快进入了正常的生产。由于技术的不断提高,产品的销量也日益增加。当年就赢利3000元,第二年又赢利近万元,第三年的发展势头更猛。然而就在这时,大纶厂却“祸起萧墙”了。

大纶机器织布厂开工不久,内部就有了矛盾。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欧洲列强元气大伤,一时无力回到中国市场,刘国钧想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大力发展纺织业。然而大多数人看不清形势,认为刘国钧是痴心妄想,一时相持不下。同时,还有部分股东因嫉妒刘国钧手中的生产大权,经常故意和他捣乱。刘国钧很是无奈。见一时说服不了他们,又不想把这一机会白白丢掉,刘国钧便撤回了自己的资本,独资兴办了广益织布厂。他既有在大纶厂的管理经验,又非常熟悉市场动态,所以他经营的广益厂头一年就赢利3000多元。到1922年,他将历年的利润作为积累资本,又创办了广益二厂。除了木机、铁盘子布机外,该厂还有锅炉、柴油发电机和浆纱机等设备,成为常州最大的织布厂。

到了1924年,日货倾销,民族工业受到打击。尽管广益厂的经营此时还蒸蒸日上,刘国钧却清醒地看到,日本已取代西欧各国占领了中国市场,并有垄断纺织品市场之势。他知道,要想把中国市场从日本人手中夺回来,只有在产品的质量上赶上并超过日货,才能真正地达到目的。因此,他于1924年东渡日本,学习日本厂商的经营管理理念。日商的讲求实效、节减工序、降低成本等先进的做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他立即效仿,首先采用了由筒子纱代替盘头纱的先进方法,节减了工序;其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他把产品从斜纹布和白平布改为色布,主要生产蓝布、绒布、贡呢、哗叽等,一时销路大增;同时,他还不惜出巨资购置新式电动式布机,淘汰落后的设备,进一步改进技术。经过不断的努力,广益厂出产的“征东”和“蝶球”色布不但在中国市场上成了抢手货,而且打出了国门远销海外,击碎了日本欲独占纺织市场的美梦。这样,到1930年,广益厂已拥有了2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成为具有相当规模拥有比较先进技术的织布大厂了。

相比之下,原先的大纶织布厂在刘国钧退出后,蒋盘发及其继任经理顾吉生都未能看准行情,把握机会,结果年年亏损,只得于1930年年初盘给了刘国钧,更名为“大成纺织染公司”。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