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俊杰刘国钧:大成纺织厂的兴衰历史

在战争夹缝中成长

刘国钧,1887年4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县生词堂镇的一个塾师家庭,父亲因科举未中,引致精神失常,全家生活只得靠母亲替人家帮佣度日。刘国钧幼时便去拾柴、贩卖水果,13岁时,去靖江县城一家糟坊当学徒。不到一年,刘国钧不堪重负,只得离开靖江,随同一位邻居背井离乡来到常州埠头镇谋生。后又在奔牛镇的两家杂货店当学徒。

奔牛镇的三年学徒生活,是刘国钧一生的转折点。早年不幸的经历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他一直默默地寻找着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机会。奔牛镇地处大运河畔,又有沪宁铁路线经过,交通便利,商业繁盛。刘国钧在杂货店当伙计时,常常去附近的集镇批发货品,出入各家货栈商铺,对市场行情渐渐地由生疏变熟悉。他感到长年寻找的机会来了:经商。无商不富,七十二行中经商是一条相对快捷的致富之路。

要经商,首先要有足够的资本,这对两手空空的刘国钧来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然而他早有准备。他利用自己经常外出批货的机会,尽量多拉生意,以利多获佣金,为自己日后的经商打下基础。他还让母亲和妻子编织辫须(清朝时男子用以扎辫子用的一种绸带)送到店里代销。这样日积月累,渐渐有了积蓄。后来,他又设法搭上了一个互助会,筹集了600元资本,并与另一毕姓人家集资1200元,对外号称2000元。就这样,终于开办了和丰京货店,附设土染印坊染布匹。两年后,合伙人因不务正业,整天赌博抽鸦片,以致负债累累,只得把另一半股份拱手让给了刘国钧。

生性聪颖的刘国钧一向善于应酬,巧于经营,加上他一贯讲义气又勤奋踏实,因而生意一直不错。只是毕竟本小利薄,难有大的作为。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沿江各地相继起义光复。清政府的江南提督张勋固守南京负隅顽抗,并恣意捕杀革命党人,一时间战火纷飞,奔牛镇上商贾店家纷纷关门停业以避战祸。刘国钧的父母也提心吊胆,问刘国钧:“我们关不关门?”刘国钧却处变不惊,他认真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估计清政府在江南的势力已成强弩之末,不可能长期支持下去,战乱很快就会过去。他决定冒一次险,便对父母说:“几年辛劳,微薄基业,一旦毁于炮火,岂不可惜?眼前的形势是谁敢冒险谁就能获得极大的利润。”于是壮着胆子坚持开门营业。

果不出他所料,一时全镇的生意都集中到了“和丰”。时值兵荒马乱,有的农民担忧时局,纷纷将子女婚期提前举行。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农民们担着稻谷逢人便打听:“哪里能买到做嫁妆的衣料?”路人答曰:“只有奔牛镇的和丰京货店还在开业。”“和丰”店布匹立即销售一空。他又成功地说服了常州商人,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将存货折价售给“和丰”。就这样“和丰”的生意一直红红火火。“和丰”卖出去的是布匹,收进来的是稻子,此时粮贱银贵,时局平定后,却是粮贵银贱(当时一担稻子收进时抵一两半白银,卖出去得三两白银)。刘国钧从中获得巨额差价。到第二年年底结算,“和丰”净赚五千余银元。而其他的店主则望洋兴叹。

时局正如他所料,革命党人很快就光复了南京,长江一带的秩序也迅即安定。第二年,他接盘了另一家京货店。到1915年,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他的资本就从原先的600元一跃而成了2万元,增长了三十多倍。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