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事达公司创始人陈荣珍:荣事达“三把火”

(四)企业兼并——一并双赢

荣事达1996年对“威达”的兼并,则充分显示了陈荣珍高瞻远瞩的经营策略。

威达厂原先并不困难。它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合肥、上海的洗衣机厂家配套生产电机,生产经营十分稳定;1992年以前,威达是个职工500人、年盈利160万元、上缴税金百余万元的殷实户。1992年上半年,主管局决定,把因不同原因陷入困境的合肥雨具厂和合肥家用电器厂并入威达厂,成立总厂。威达总厂接收全部债权、债务和职工,升格为“党委厂”,企业“级别”提高。正是这次“兼并”使威达在职和退休职工骤然增至1600人,负债增至1800万元,造成之后3年连年亏损,且亏损总额不断扩大。

威达同荣事达有较密切的配套协作关系。荣事达方面对威达的境况十分关注,威达方面也有借助于荣事达的综合优势使自己摆脱困境的强烈愿望。

然而,主管部门对威达加入荣事达集团的要求不予支持,在威达千余职工联名上书之后,才迫于压力,于1995年初同意威达总厂作为荣事达的“半紧密层联营企业”。

此后一年半时间,荣事达对威达实施了领导、管理和帮扶,被视为“托管”阶段。这一阶段,在荣事达的指导和推动下,威达总厂在内部改革与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重要的行动:总厂厂级干部由3个厂合并后的16人缩减为5人,内部组织机构做了重大调整;全面推行荣事达“零缺陷”管理模式;层层签订目标管理合同,严格按合同办事;对部分年龄偏大的富余职工按工龄和贡献增加1——3级工资,实行“内退”。荣事达对威达的主要帮扶措施有:增加使用威达电机产品,增添新的电机生产线;提供资金周转方便,以便威达及时在较低价位时购进优质电机生产材料,保证电机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向威达扩散除电机以外的其他洗衣机零配件生产,并安排部分威达职工到集团其他单位上岗,减轻冗员负担。

在“托管”阶段,威达总厂仍是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但荣事达实施的领导管理与帮扶成效十分显著。1996年,威达厂所有工序均按“零缺陷”和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要求进行生产,几个主要电机品种均通过了国家长城标记安全认证。此外,威达还成为荣事达全自动洗衣机主要冲压件的配套生产厂。这一年,威达的产值达到9800万元,比“托管”前增长57%,结束了连年亏损,实现当年扭亏为盈。更重要的是,荣事达的管理模式、企业精神、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威达被认同和接受,为荣事达正式对威达实施吸收合并(兼并)创造了条件。

几乎与此同步,荣事达和美国美泰克公司合资发展综合家电的谈判也进入成熟阶段。于是,荣事达加快步伐,果断采取了正式兼并威达的措施。按照国家关于集体所有制企业兼并的规定,双方企业职代会正式通过了荣事达对威达吸收合并的决定。1996年9月,原威达总厂改组为“中美合资合肥荣事达电机有限公司”,全部威达职工并入合资企业。

一并双赢。对威达而言,好处不言而喻。对荣事达,这场兼并至少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原威达的土地、资产在合资评估中得到盘活,并作为中方投资,引来美方等额资金的投入;二是使威达这个原本就是荣事达的协作企业真正成为荣事达的一员,专事生产“荣事达”洗衣机的主要部件——电机。

陈荣珍是一个社会责任感极强的企业家,在企业兼并中,他总是尽最大的努力解决被兼并企业的职工安置等问题;但陈荣珍又是一个市场经济竞争意识极强的企业家,而不是单纯的慈善家,他决不做“有饭分着吃”“靠已有实力把困难企业当包袱背着”这样的傻事。他清醒地看到,家电行业未来竞争仍将十分激烈,荣事达不但要面对国内家电同行的竞争,还要经受国际化的考验。因此,把经济性、合理化和增强企业实力放在兼并企业的首位,以此为基础承担优势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才是陈荣珍所理解的全面、正确的兼并原则。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