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的筛选理论:大学文凭的信号显示功能

“命运属于自己,成功依靠努力。”“拼一个秋冬春夏,赢一生无怨无悔。”每每读到这些话语,都能感受到满满的拼搏向上的正能量。寒窗苦读12年的莘莘学子,无不憧憬着进入大学,开启人生新的篇章。但是,大学究竟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呢?不同大学的文凭,对一个人的终身成就,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父母告诉我们:“要认真读书啊!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未来赚的钱才会更多。”的确,美国相关文献数据证实,拥有大学文凭的人,比起没上过大学的人,年工资收入要高出73%。但是,为何会有这个溢价呢?是因为读过大学的人学到了更多知识,增加了人力资本吗?传统的教育经济学一直秉持这种观点:正规学校的老师通过传统的课堂讲授,扩充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边界,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给出另外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大学文凭主要的功能是信号显示,让雇佣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上,更便捷地对候选者进行区分。1973年发表的这篇《就业市场的信号》为题的论文,帮助他在200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斯宾塞的筛选理论(Screening Hypothesis)基于一个重要的假定: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能力强的人在学校获得文凭的付出相对较低。在劳动力市场,应聘者总是会隐藏自己的信息,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招聘过程中,如何才能在短短几次面试和几十分钟内准确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呢?学历和不同等级的大学毕业证,就成为最好的甄别工具。筛选理论更倾向认为个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大学的专业知识并不是最关键的,学生本身能力就很强,但是需要一个显性的信号来展示,于是好大学的毕业证就成为最好的信号。然而,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信号的筛选功能就不再需要了,单纯文凭间的大学差异也就越来越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各自的实际工作绩效。

筛选理论给我们一些衍生的启发:首先,无论大学是提升了人力资本还是提供信号供甄别,大学的文凭都是需要的,没有大学文凭这个入场券,面临的选择就会少了很多。其次,好大学不但入学分数高,本科教育也应该更严格一些,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挥筛选功能。最后,大学课堂中给我们提供的知识,在职场工作中也许是不匹配的。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需要的能力是更全面和更多元的,提醒大家仅有大学文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Learning by Doing not by Listening)。

斯宾塞认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扩展并未加速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反而使受教育者大量失业,这说明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论断是不完全正确的;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

对于雇主而言,他们更希望从有限的求职者中选择更为优秀、更为出众的人来填补空缺的岗位,为自己和公司服务。由于交流的有限性和求职者本身的掩饰效果,雇主无法第一时间摸清求职者的能力,也就无法找到最优选。尽管这种了解非常局限,但可以通过很多其他客观存在的背景去了解。比如性格、种族、家庭环境等,这些客观条件能综合反映求职者对于该职业的适配程度。求职者自身能通过后天努力去获得或改变的,最重要的显性特征,即不同学校的文凭。对于雇主来说,文凭等能够反映求职者自身努力程度和对已有天赋挖掘使用的基本情况。一个人的能力与他获得信号所需花费的成本成反比,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能力较高的人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只需要支付较低的成本。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受教育程度是绝对与工资水平成正比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相对应的求职者就会获得较高的工资。筛选理论则认为,教育与工资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受教育水平仅仅是作为筛选求职者的一个信号而已,该信号用来反映求职者的能力和可能的贡献,并不是直接与劳动生产率挂钩。如果说人力资本理论侧重于说明劳动市场中工资结构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改变而改变,那么筛选理论则侧重于说明劳动力选择过程中的筛选作用能够有效地影响教育对于经济的增长作用。它在本质上只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一种“信号”。过度追求文凭信号带来的筛选效果,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使得人们过度追求高等教育资源,以文凭论,无法正确匹配个人能力和文凭含金量,会导致高等教育资源过度使用和过量发展。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855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