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保护幼稚工业(infant industry)学说的是美国独立后第一任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
当时,美国政治上虽然独立,但在经济上依然落后,国内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十分落后,仅限于农产品加工和手工产品的制造。北方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以独立地发展本国经济;而南方种植园主则主张自由贸易,用小麦、棉花等农林产品去交换英、法等国的工业品。在此背景下,汉密尔顿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于1791年12月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明确提出实行保护关税,发展制造业的主张。但是将保护贸易理论系统化的则是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他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中,建立了一套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为后进国家服务的保护贸易理论。
李斯特早年信奉李嘉图的思想,鼓吹自由贸易,但是后来李斯特发现德国的国情与英国不同,如果推行自由贸易,德国的工业将没有发展的机会,德国将永远无法强大,只能成为英国的附庸。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顽固等原因,当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法国近代工业也有长足发展的时候,德国还是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农业国。德意志诸侯割据,贸易壁垒林立,商品从普鲁士到瑞士要经过10个诸侯国,海关要征收10次税,货币要兑换10次,人员要签证10次,市场不统一,经济就无法发展。因此,德国资产阶级对内要求废除关卡,统一国内市场;对外要求高筑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工业。李斯特代表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一方面周游列国,游说各诸侯国撤除关卡,统一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与英国古典学派的论战中系统地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