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性分析更加凸显了战略的竞争本质。在理论体系方面,波特的五力模型是产业竞争性分析的主要理论工具,也可以说是战略管理最为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不仅如此,波特采用经济学理论解析战略问题也奠定了战略管理中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基础,五力模型也是该范式的重要分析框架。那么,波特的五力模型究竟在分析什么?
我们通常认为,外部环境分析是为了发现机遇与威胁,找到企业前进的方向。但是,与宏观环境相比,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并没有延续机遇与威胁寻找的路径,而是建构了一个包含五种力量的“竞争结构”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 波特的五力模型
按照波特的理解,决定一个行业竞争激烈的程度和行业获利水平高低的力量不仅仅包括现有的竞争对手,还包括供应商和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替代品、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五种力量的综合状况共同决定了一个行业竞争激烈的程度和行业获利水平的高低。所以,五力模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竞争分析框架。五力模型的目的是通过五种力量的评价和分析来判断一个行业是“好的行业”还是“差的行业”。
首先,五力模型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代表理论,深刻反映了产业组织理论对于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理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外部,产业结构性的特征决定了竞争优势的来源,该问题将在后面的专题中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其次,由五种力量所构成的行业结构决定了行业获利水平的最终潜力。按照波特的观点,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不会有一家企业能获得惊人的收益;在竞争相对缓和的行业中,各企业普遍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分别来看,供应商和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决定了采购成本、销售利润;潜在的进入壁垒决定了行业能否获得超额利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替代品决定了产品销售价格的上限;众多且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则会使所有的玩家都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企业能否获得与保持竞争优势由行业结构决定,来源于企业外部。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更进一步地强调改变竞争地位的途径是改变行业结构,唯有改变行业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格局。五力模型的建构,有助于形成企业在特定行业内如何竞争的“规则”。产业竞争性分析表明,一个企业竞争所处的行业结构对于企业所要面对的竞争本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五力模型在评价什么是好的行业,什么是差的行业。五力模型中有两个关键的要素:一是行业竞争激烈的程度;二是行业总体获利水平的高低。按照波特的观点,好的行业是竞争不那么激烈、获利水平高的行业;那些差的行业则刚好相反,即竞争激烈且获利水平低的行业。五力模型尽管聚焦于行业竞争性的分析,但是也可以作为行业吸引力分析的重要方法。五力模型中所涉及的规模经济性、行业集中度、竞争对手的多寡和竞争实力的差异、进入壁垒的高低,以及企业前向或后向一体化的倾向、供应类型和购买属性等,都是评价行业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五力模型分析得出好的行业和差的行业的意义重大。从投资的角度,好的行业和差的行业是投资的风向标。更为重要的是,五力模型的结论为企业的战略选择指明了方向,或者至少给出了企业获得战略竞争优势的一种路径——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是选择那些好的行业(竞争不那么激烈、获利水平高),采用低成本或差异化策略迅速地进入并建立起高的进入壁垒,在与现有对手的竞争中确立竞争优势;同时,努力在与客户和供应商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的讨价还价能力;最后关注潜在的竞争对手和替代品的竞争。
五力模型无疑是产业竞争性分析很好的工具,它是如此的流行,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了它的缺点。五力模型看似完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来自对潜在竞争对手和替代品的识别。在一个具体的行业中,现有的竞争对手是容易发现且易于理解的,但潜在的竞争对手是谁,来自哪里?多数情况下,新进入者的威胁往往是既成事实后才会被发现,战略潜伏期很难识别,替代品同样如此。在一些技术相对简单的行业,替代品是显而易见的,如电动自行车对私家车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的替代。但是,在很多高科技领域或交叉融合的产业领域,替代品的来源是不清晰的、难以辨别的,但同时替代又是这些产业最主要的威胁形式。正因为存在上述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基于五力模型的产业竞争性分析流于形式,无法深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