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与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和上升有关
假设某啤酒厂月产5万吨啤酒,耗用资本为50个单位,耗用劳动为50个单位。现在扩大了生产规模,使用100个单位的资本和100个单位的劳动(生产规模扩大一倍)。由此所带来的收益变化可能有如下三种情形:
1. 产量大于10吨,产量增加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这叫做规模报酬递增。
2. 产量等于10吨,产量增加比例等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这叫做规模报酬不变。
3. 产量小于10吨,产量增加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这叫做规模报酬递减。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随着生产规模的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也在发生变化。使得规模报酬变化的原因,在经济学上,称作“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反之,如果产出水平的扩大或者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升高,则将其称作“规模不经济”。
规模扩大,为什么很有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增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大规模生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劳动生产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亚当·斯密以制针工场为例,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一天下来也只能做一个大头针,但是如果将生产划分为18道工序,每人只承担一道工序,平均算下来,大头针的人均日产量竟然可以达到4800个。
这已经很形象地说明规模经济的显著效果:分工提高了每个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节约了由变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并且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
第二,能够实现产品统一和标准化生产。现在的企业由于生产的产品量非常大,比如一家大型的汽车生产商,一年能生产出几十万台车,独立地去生产每一台车,那是很麻烦的,但是能生产出统一规格的零部件,拿来组装成一台车,岂不是很容易的事,同时有的车辆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在维修时只要将坏的零部件换成新的就好了,这样节约了很多成本。在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也逐渐出现了流水线作业。
第三,通过大量购入原材料,使单位购入成本下降。企业在生产时要购买原材料,企业一旦实行了规模生产,就需要购买大量的原材料,这样就会使企业在购买原料时处于优势地位,同时价格自然就降低了,这样就使生产成本降低了许多。
第四,有利于新产品开发,从而增加竞争力。在规模生产进行当中,各个部门不再负责整个产品,他们负责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样就使他们更加专业化,对部件的了解程度加强了,从而能够更好地改进和创新。同时规模经济形成之后就会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新产品的研发当中,大型的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的设计创新团队。这让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具备了各种优势,使得企业的产品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从无形当中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当然,企业一味追求大规模,未必就能实现高效益。各种生产要素的利润贡献能力都是有一定极限的,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太可能还要追求规模经济的优势。此时的企业生产就是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造成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管理的低效率。由于厂商规模过大,信息传递费用增加,信息失真,滋生官僚主义,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出现规模不经济。
第二,外部环境的变化。行业扩张引起的企业外界环境的恶化,如要素价格的上升、销售市场行情的下跌、竞争对手的剧烈反抗等,都会带来成本的增加,出现规模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