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品与互补效应:效用上互相补充的两种商品,价格也会相互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柯达公司意欲开辟胶卷市场,可是他们并不急于动手,因为他们深知要使新开发的胶卷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并非易事。于是,在1963年开发出大众化相机,并宣布其他厂家可以仿制,一时出现了自动相机热。相机的需求暴增,给胶卷带来广阔的市场,柯达公司乘机迅速推出胶卷,一时间胶卷畅销全球。
柯达公司采用发展互补品的办法,用相机的热销来拉动胶卷的市场。
所谓互补品,是指在效用上互相补充的两种商品。这两种商品必须结合起来共同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可以把这种需求叫做联合需求,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
某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将会因为互补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求量的下降。汽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时候,经常听到有人说:“买得起车,用不起油啊。”因为使用汽车的同时必须要消费汽油,如果汽车价格比较低,还要考虑汽油的价格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汽车和汽油就是互补品的关系。
也就是说,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照相机和胶卷。胶卷的需求量与照相机的价格有着密切关系,照相机价格上升,胶卷的需求量下降,两者呈现反方向变化。所以,如果X和Y是互补品,X的需求量就与Y的价格成反向变化。
如果一个产品与其互补产品都处在成熟的市场上,互补品所产生的互补效应恐怕不那么明显。对于洗衣者来说,洗衣机与洗衣粉是典型的互补产品。今天的消费者倾向于对两者的购买独立决策,他们对洗衣机与洗衣粉都有自己独立的品牌偏好。这时候,厂家推荐的A牌洗衣机与B牌洗衣粉组合的方案就不一定能奏效了。
如果在一个尚未发育成熟的市场中,对产品信息了解不多的消费者占了绝大多数。企业通过广告宣传等方式强化消费者对互补产品联系的主观感知,可能确立互补产品之间的战略重要性,微软推出的互补战略就是显证;反之,在一个拥有较充分产品信息的消费者占绝大多数的成熟市场中,互补产品之间的紧密联系则较难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