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品与替代效应:越是难以替代的物品,价格越是高昂
2009年岁末,一场大范围降雪使得各地的青菜价格猛地涨了不少。细心的人会发现,青菜价格是涨了,但买的人也跟着少了。据卖菜的摊主说,虽然青菜价格涨势汹涌,但整体上还不如正常天气下卖菜赚得多。这是为什么?
随着鲜菜价格的大涨,精打细算的消费者们开始盯上了价格一向稳定的腌制蔬菜。“菜价涨得凶,只有腌菜价格没动。一年到头都可以吃到新鲜蔬菜,偶尔换换口味也不错。”很多消费者都这样想。于是,腌制的萝卜、雪菜、苋菜、梅干菜等都卖得不错,风头明显超过了平时颇受青睐的新鲜蔬菜。不过,随着天气转好,鲜菜价格回复平稳,鲜菜的销量也随之上升了,腌菜又重新回复“冷门”了。
这其实就是替代效应在发挥作用。替代效应是指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
比如,你在市场买水果,一看到橙子降价了,而橘子的价格没有变化,在降价的橙子面前,橘子好像变贵了,这样你往往会多买橙子而不买橘子。对于两种物品,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种物品被称为替代品。
替代效应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日常的生活用品大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萝卜贵了多吃白菜,大米贵了多吃面条。
越是难以替代的物品,价格越高昂。例如,因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只有高技术才能完成,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价格就越高,替代性较低;而馒头几乎谁都会做,所以其价格极低。又如,艺术品价格高昂,就是因为艺术品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物品,找不到替代品。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价值连城,就是因为它只有一幅。
猪肉暴价了,就吃鸡肉,鸡肉贵了,就吃牛肉,牛肉贵了,就吃豆腐……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具有这样的智慧:当发现某种经常使用的消费品涨价后,往往会选择价格更为便宜的替代品。
在职场上,替代效应也在发挥作用。那些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在企业里是香饽饽,老板见了又是加薪,又是笑脸相迎,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很多,找一个能替代的人更是不容易。而普通员工,企业很容易从劳务市场上找到替代的人。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你不愿意干,想干的人多得是。对于别人的薪金比自己高,不要吃惊和不平,只要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自己的待遇自然会提上来。
以色列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天,克尔姆城里的补鞋匠把一个顾客杀了。于是,他被带上了法庭,法官宣判把他处以绞刑。判决宣布之后,一个市民站起来大声说:“尊敬的法官,被你宣判死刑的是城里的补鞋匠!我们只有他这么一个补鞋匠,如果你把他绞死了,谁来为我们补鞋?”克尔姆城的市民这时也异口同声地呼吁。法官赞同地点了点头,重新进行了判决。“克尔姆的公民们,”他说,“你们说得对,由于我们只有一个补鞋匠,处死他对大家都不利。城里有两个盖房顶的,就让他们其中的一个替他去死吧!”
市民们为一个杀人犯苦苦求情,是因为他是城里不可替代的补鞋匠。但法官判决盖屋顶的人代替他去接受死刑,这又是多么的荒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