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农在研究中对自己最初的观点做了哪些修正?

产品周期理论主要提供的是一种说明20世纪特定年代美国向欧洲扩展的投资理论框架,最适合于(也只能)说明一个制造商最初作为一个投资者进入国外市场时的情况。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较多的是工业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产业内双向投资,而非弗农当时所说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特别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和德国(当时的西德)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外投资能力逐步表现出来。世界直接投资的发展出现了与弗农的预测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1967—1976年,日本的外国子公司的账面价值增加了12倍,德国也增加了6倍,美国仅增加242%。同样,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也在迅速增加。1973—1979年,外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增加了254%,而美国在外国的直接投资增加了190%。美国作为外国直接投资者的支配地位开始受到较大的削弱。而且,如果跨国公司利用其国外子公司开发新产品尔后出口到母国,这等于把产品周期理论颠倒过来了。最后,对于那些已经建立起全球子公司体系的跨国企业来说,它更会从全球性战略角度考虑而不会按产品周期模型来进行国际生产和直接投资。

为了考虑这些新情况,弗农在研究中对自己最初的观点做了一些修正。在《经济活动的区位》一文中,弗农更强调跨国企业的寡占行为,他把其产品周期相应分为发明创造寡占阶段、成熟寡占阶段和老化寡占阶段。相应地,他开始把所有跨国企业定义为寡占者,并把它们分为三类(或三个发展阶段):技术创新期寡占者、成熟期寡占者、开始衰退的寡占者。

其含义分别是:

①技术创新期寡占者,在生产新产品上拥有技术垄断优势并由此获得垄断利润。

②成熟期寡占者,在出现技术扩散从而其技术优势有可能减弱,并且由于贸易壁垒等因素引起出口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进行对外投资。这种对外投资同时又是一种技术转移,技术优势企业通过自己控制的技术扩散获得寡占利润。

③开始衰退的寡占者,技术创新优势和技术传播优势相继丧失,从而寡占利润逐渐消失。

这里,弗农不再像在其最初理论中那样强调美国是新产品的来源,而认为美国、欧洲、日本等都可以是新产品的来源。他认为寡占厂商根据寡占产品的竞争情况利用对外投资使其寡占利润最大化,因此,产品生命周期论实际上也是从寡占竞争的角度来分析对外投资问题的,分析重点是跨国企业在决定进行对外投资时所面临的问题,是关于厂商垄断寡占行为分析及其所引起的商品生产配置理论。即:在发明创造寡占阶段,应把生产地点放在发明创造国,以便把生产过程同研究与开发、市场购销活动协调起来;在成熟寡占阶段,他认为产品和地区的战略将取决于其他跨国企业的行动与反应;在老化衰退寡占阶段,由于新产品或新市场进入障碍减弱,竞争异常激烈,这时生产地点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成本的不同,而非寡占反应。

1977年,弗农又在《跨国企业的风暴》一书中认为,在节省劳动力的创新方面,美国有相对的优势,而在节省土地、原材料方面,欧洲和日本的创新可能会占支配地位。

总体上,产品周期理论尚未过时。

近年来的《美国经济评论》仍载文认为:当新兴工业化国家“最终接受发达国家的生产时,发达国家仍处于发展新产品生产的最前线”。南方“通过模仿”已有的质量水平可以进入北方市场;但通过发明更高质量的产品,北方企业仍可“抵制南方企业向本国的渗透”  。要说明的是,现今对产品周期理论的研究,不完全集中在说明外国直接投资问题上,其研究的目的、范围、影响日益具有广泛性、多侧面性,这也正是产品周期理论自提出起能长久引起人们重视的缘由所在。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