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农根据不同时期的技术特征把产品周期分为哪四个阶段?

弗农根据不同时期的技术特征把产品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崭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和“产品老化、转移”阶段。根据产品所处的不同阶段说明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并同企业在国外的生产经营联系起来,以此为线索,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阶段:崭新产品阶段。

当企业的开发创新取得成功后,新产品就会被制造出来。这种新产品首先在收入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进行生产和销售。弗农指出,美国是一个拥有世界最大市场和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是新产品首先出现、试用的地方。原因在于,这种新产品的生产过程属于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生产,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其研究与开发需要资金、组织和技能方面的优势。由于投入成本较高,加之技术的暂时性垄断,新产品在价格上没有弹性。因此,产品的销售只能在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因为那里有“大量的具有购买力”的消费者,他们有较强的试用新产品的兴趣。再者,技术和收入较高的国家,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竞争压力、高工资成本或资源短缺会自然而然地刺激企业不断进行开发与创新。

第二阶段:新产品成熟阶段。

在富裕国家的市场上,如果这种新产品取得成功,生产会进一步扩大,新的市场被逐步开发出来,出口不断扩大。这时就进入了产品周期的第二阶段。在此阶段,创新企业仍有着技术上可靠的优势。由于产品的生产基本定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但是,由于成功,自然会引起其他竞争者模仿并开发出类似的产品,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但这种形势也是暂时的。当美国出口这种产品的价格高于进口市场(如西欧)的预期成本时,出口形势就变得不利起来。这时,考虑在西欧直接投资生产已成为必要的了。于是新产品的生产开始走向与美国具有类似需要的海外市场。在那里,对这种新产品的需要就像刚开始在美国出现的需求一样迅速增长,在当地的生产使企业优势的效益得以进一步持续并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第三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

当新产品的竞争充分表现出来,生产技术变得足够标准化时,由于美国国内生产成本相对高昂,对当地市场的考虑进而更加重要。创新企业便会加强营销努力(改善产品形象和促销)、在劳动力更廉价和更接近外国市场的地区进行投资来保持新产品的利润,并促使产品渐次转移,如从美国转向欧洲,再从欧洲转向发展中国家,直到产品完全成熟。

第四或最后阶段:产品老化、转移阶段。

在这个阶段,产品逐渐老化,在发达市场不再具有扩大生产的市场魄力,发展中国家便成为这种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由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相对低廉,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其产品还会返销到发达市场。这种产品可能在除跨国公司总部以外的几家子公司间进行,或者通过不同的生产分工、组装进行。这个过程中,营销手段变得相当突出,“市场的优势地位可能从创新领先者手中转向营销技术领先者手中”。

产品周期理论把外国投资与特定国家的特殊技术优势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弗农认为,美国特殊的条件——国内市场较大、人均收入较高、缺乏劳动力和技术工人成本较高等,注定了美国创新的动力,这种创新也正是以后其他国家所需要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速扩张,也加强了弗农对美国的偏爱。他认为,美国市场的特点决定了美国作为跨国公司的“中心作用”。他当时甚至预计,美国“作为外国直接投资者的支配地位会继续得以保持”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