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第一巨商:民国时期上海滩的犹太商人哈同

哈同的生活与爱俪园

1901年,哈同买下静安寺东南那片近300亩的土地时,本来是想做地皮生意的,她夫人却投了“反对票”,她想在这片土地上建造一座花园别墅,以遂衣锦荣归之愿。

当时,哈同在家里实行的是“内阁制”,既然夫人有此愿望,哈同也就同意了。

爱俪园由清末著名僧人黄宗仰设计。整个园林的设计以仿《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为主,西式为辅。该园于1904年开始施工,历时6年,于1910年落成,共占地171亩,分内园与外园两大部分。园内假山玲珑剔透,小溪碧波荡漾,楼台金碧辉煌,亭阁古色古香,景色十分雅致,整个园林共有景点60余处,每处均冠以美丽的名字,是当时上海最大、最为豪华的私家花园,故有“海上大观园”之称。园名由哈同夫妇名中各取一字组成,但老百姓却习惯地称之为哈同花园。

爱俪园是哈同夫妇长期居住的地方,也是当时上海社会名流和政界要人经常聚会的地方。1922年71岁的哈同与59岁的罗迦陵曾在园中大做“百卅大寿”,楼台高筑,名流趋附,盛极一时。

哈同还曾出巨资收集河南安阳出土的大批甲骨,并请著名学者罗振玉等在爱俪园进行整理,所以中国的不少甲骨文专家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由于罗迦陵笃信佛教,在园内还创办过中国最早的佛学大学华严大学。

哈同夫妇热衷于中国古典文化,还在园内开办了仓圣明智大学,这是一所从小学到大学的全日制学校,学生的膳食、住宿和学杂费全部由园内提供。课程则侧重于中国古代文字、古董和典章制度,康有为、陈三立、王国维、章一山、费恕皆、邹景叔等学者都曾在这里作教书、编撰和研究工作。

他们还曾出巨资收集河南安阳出土的大批甲骨,并请着名学者罗振玉等在爱俪园进行整理,所以中国的不少甲骨文专家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国画大师徐悲鸿也是其学生。

此外,哈同还在杭州西湖边建造了一座风景优美的“罗苑”(今杭州美术专科学校),在北京购置了一所前清官员的旧宅(北京安定门外永康胡同),人称“北京哈同花园”。

哈同夫妇没有亲生子女,由哈同领养了11名外国孤儿为养子女,罗迦陵领养了9名中国孤儿为子女。中国儿女一律姓罗,外国儿女统姓哈同。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有一个全国举国皆知的世界乒乓球冠军庄则栋,其父娶的第一任太太就是罗迦陵的养女,罗迦陵嫁女的重要理由是认定庄父这个当时还是乡巴佬的男人是一个有福之人,其子将有状元命。果不其然,庄则栋在乱世中多次获得世界冠军。

日常中的哈同非常平常。哈同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以至亿万富翁后,一直保持着勤俭持家的老习惯,从不讲究奢侈豪华,经常是深居简出。他本人的居室和寝室也都非常简单。几片面包、一杯牛奶就是一顿早餐。午餐若在家吃,也不过二菜一汤。办公环境也非常将就,寒冬腊月,办公室里既不升火,也不安暖气。

在生活方面,哈同也有自己的清规戒律。虽然从事鸦片生意,但却从不抽一口大烟;虽然腰缠万贯,但他的身影从来没在上海滩赌场上出现过。

此外,哈同还遵守犹太人民族的家庭婚姻观念,终生没有纳妾娶小,也从不拈花惹草,或调戏、勾引家中的侍女。这在多妻制合法的旧中国,在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此外,哈同夫妇还热心于教育和慈善事业。1902年,哈同夫妇通过黄宗仰的联系,兴办了附属于革命团体爱国学社的爱国女学,由罗迹陵任董事长,一直维持到解放初。爱国女学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女学堂之一,解放后改名为爱国中学,成为上海的名牌中学。

1938年,哈同洋行将国货大楼收回后,改为“慈淑大楼”,专门用于兴办慈善事业,对于各种募捐活动哈同都是慷慨解囊。

1931年,一代巨商哈同去世了,就葬在爱俪园内。1941年罗迦陵去世后,园林逐渐荒芜起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哈同花园被日军占领作为营地,园内建筑被破坏殆尽,其间还曾经遭受过数次火灾,到1945年,偌大的园林仅剩几间洋房而已。

解放后,在爱俪园的旧址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建起了宏伟的中苏友好大厦,即今天的延安中路1000号上海展览中心。展览中心西侧的那条铜仁路原名哈同路,即因哈同花园而得名。

随着哈同夫妇的去世以及时局的变化,曾经叱咤一时的哈同逐渐被人忘记了,而他一生中创造出的巨大财富,一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谜。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99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