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需求曲线缺乏经济学理论基础?

无法从效用跨到价格

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但新古典经济学对该原理的理解是有问题的。比如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效用是关于“心理满足”的概念,它假设一个人拥有的商品越多,他从该商品中得到的效用就越少,比如马歇尔说“一个人越富有,货币的边际效用对他就越小”,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增加的货币对富有的人来说并不意味着新增效用的下降,其他商品也是如此。另外,这一理论还预设了总效用,并且可以对总效用进行求导,然而,总效用并不存在。由于他们对边际效用的理解都错了,自然也不能在此基础上推导出需求曲线。

另外,需求曲线把“边际效用递减”变成“边际需求价格递减”,后者是指“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当此物稍多一点,他愿意付出的价格就低一点”,即用货币价格表示增加或减少的欲望满足,它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就构成需求曲线。但这一做法有两个问题,一是价格是交换的结果,不能用来表示效用的大小。二是认为效用变化幅度可以用货币价格表示是一种基数效用论,即认为效用大小可以用基数1、2、3、4……表示。

相比之下,奥地利学派对边际效用做了更加符合现实的解释。如门格尔就认为人首先把商品用于最重要的需求(欲望),然后是次要的需求,边际效用不是“总效用的边际”,而是增加一单位商品得到的效用。供给量变化将使重要性不同的需求被满足,如果供给增加,他会把商品用于满足次要的欲望,所以,效用不是关于“心理满足”的概念,而是关于“欲望的重要性”的概念。但从边际效用理论中也不能推导出需求曲线,因为“欲望的重要性”同样不能用货币价格表示。

虽然价格确实与效用有关,但不能从“效用”跨到“价格”,这意味着在需求曲线中有关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缺乏“学理”依据。需求曲线只是对市场的经验性描述。

价格(市场)不是事先存在的,而是企业家发现的

需求曲线预设每一种商品都有一个抽象的、没有变化且没有交易成本的市场,当价格变化时,市场对该商品的需求也会迅速发生变化。但现实中每一种商品都有分散在各地的市场,有很多的局部市场,每个局部市场都有自己的价格,比如荔枝的产地价格和在水果店的价格不一样。这些市场以及相关的价格不是事先就存在的,而是企业家发现了需求之后“创造”出来的,企业家发现市场与价格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相比之下,需求曲线的描述,如“价格上涨,需求下降”,好像是在说价格事先就已经存在一样,这与现实是不符的。

按照曲线分析法,假如某种产品,比如荔枝大丰收,那么荔枝的价格应该降到零,但我们发现它只是在产地接近零,比如用于喂羊,而在其他地方荔枝的价格不是零。在每一个局部市场中,价格是由该商品在该局部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比如在高档酒店荔枝的价格比较贵,这是因为企业家在那里发现了需求。在这个较高的价格水平上,荔枝的需求并不像需求曲线描述的那样会很少。同样,在荔枝的产地,虽然荔枝的价格很低,但对荔枝的需求也不是非常大。当然,该商品的整体供给水平也会影响它在每一个局部市场的价格。

有人认为价格等于该产品在产地的成本加上运输、仓储和销售等的费用,这是成本决定价格的思维,是不成立的。实际上,这些成本是企业家发现需求,出现价格之后才产生的。如果企业家没有发现该产品的需求,就不会把该产品在市场中进行“运输、仓储和销售”,这样也就不会有这些成本。在没有交易成本,企业家利润为零的均衡状态下,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上这些费用,但这只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不能把这一结果作为决定价格的原因。

需求曲线说明在某个价格水平上会有多少需求量,这只是一种事后的“想象建构”,它建立在某种“统计”思维之上,而不是经济学的思维之上。在需求曲线中,只存在对价格被动地做出反应的“机械人”,这里没有企业家,也不能反映市场的动态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反对需求曲线,指出它没有经济学理论基础,并不意味着我们反对作为“经验法则”的需求定理。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作为经验法则是成立的。需求曲线是主流经济学走向均衡分析或黑板经济学的重要开始。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