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主要内容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主张一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产业系列中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这些产业可以被定义为边际产业,即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虽然这些产业在投资国已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但在东道国却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小岛清主张,在本国已处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形式依次向国外转移,这对日本经济结构调整及整体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1.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小岛清从投资国的角度出发,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自然资源导向型,即为了开发矿山、油气、林业及水产等资源而在东道国投资,建立相应的资源开发企业。投资国的投资目的是弥补国内自然资源的空缺,投资流向资源丰裕的国家,从而保障自然资源的有效供给,形成本国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

二是生产要素导向型,即为了利用东道国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一国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以后,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变得更加稀缺,劳动力成本也越来越高。在生产要素中,同资本相比,土地是完全缺乏流动性的,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也受到诸多法律限制,所以东道国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几乎不能转移至投资国。生产要素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正是为了追求东道国丰富、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而到东道国投资、建厂。

三是市场开发导向型,即直接投资以扩大产品销售、增加市场份额为目的。投资国为了实现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保持技术垄断优势、绕过东道国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等目的,而到东道国投资设立生产企业,并在当地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2.对外直接投资的本质特征

小岛清认为,国际贸易是按照既定的比较成本开展的,根据上述原则所进行的对外投资也可以扩大两国的比较成本差距,创造出新的比较成本格局。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以下本质特征:对外直接投资不是简单的资本流动,而是包括资本、技术、管理经营在内的综合性经营活动,其中出资部分主要表现在以机器设备、技术等生产资料形式进行单方面的价值转移,同时还包括工人业务培训、管理经验、市场销售等知识技能的转移。所以,小岛清把直接投资视为“包括销售问题的先进生产函数的转移和移植”。从此种意义上说,直接投资是以两国存在不同的生产函数为前提的,接受投资就意味着接受了投资国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生产函数,从而使本国的生产函数得以提高。

3.日本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别

小岛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为研究对象的,他认为,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有着不同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显著特点。

(1)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是根据边际产业,即比较成本的顺序依次进行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开发、服装纺织品生产、标准化的零部件加工等领域。这些产业在日本是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夕阳产业,但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如果采用日本的中等、适用技术,类似产业则可以形成比较优势或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日本在向这些国家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它们的工业化进程,利用其廉价劳动力优势,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不仅在东道国销售,还可以畅销第三国或返销到日本市场,这对日本的投资企业而言是极其有利。而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不然,美国的企业利用其垄断优势,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向国外转移,主要投向其他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从而获得垄断利润。

(2)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投资规模远比欧美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要小,所转让的技术也多为实用技术,比较符合东道国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水平,适合当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起到促进就业和扩大出口的作用。而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由大型跨国公司发起,不仅投资规模较大,而且充分利用其垄断的先进技术优势。

(3)日本企业为了顺利进入东道国市场,规避市场准入壁垒,与东道国企业进行合资与合作,往往采取合资经营方式、契约式的合作经营形式或非股权安排方式。而美国的跨国公司为了在东道国保持垄断的技术、管理优势,尽力避免先进技术和管理技巧外泄,更多地建立独资企业。

(4)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是在本国已经处于比较劣势而在东道国正在形成比较优势或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行业,所以,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会增加机械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的出口量,因此,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创造型的,或者称为顺贸易导向型投资。与此相反,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是贸易替代型的,或者称为逆贸易导向型投资,因为部分行业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减少了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