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播媒介的个性特征
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传播媒介的共性特征后,我们还需要从微观角度了解不同媒介的个性特征,认识每种媒介的优势和其不足之处。
1.报纸的特征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的公开发行的定期出版物,一般以散页形式连续出版。报纸通过印刷在平面纸张上的文字、图片、色彩、版面设计等符号传递信息,是利用视觉供人阅读的。报纸有如下特征:
(1)随时随地可读。报纸的内容可以反复查阅,可由读者重复阅读,便于记忆与研究,容易取得累积效果。报纸可以随身携带,且价格低廉。
(2)易于报道的深度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报纸是解释型媒介,它所刊登的信息有许多是新闻背景分析、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适宜读者反复思考。
(3)阅读选择性强。报纸可以利用标题使读者迅速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部分来阅读,而无须看其他没有关联的部分。读者往往可以根据爱好和习惯去浏览报纸上的信息,主观性比较强。
(4)读者群稳定。不同类型的报纸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读者群的。一般来讲,一定的读者群只阅读一定范围内的报纸,所以这类报纸的发行量、发行地区基本上是稳定的。如我国四大主要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一般发行量在100万份以上。世界著名报纸如美国的《纽约时报》、英国的《每日电讯报》等发行量都稳定在100万份以上。
但是,报纸作为传播媒介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是时效性差。最新发生的新闻很难及时地在报纸上得到反映。其次是报纸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报纸基本上不适合文盲或文化水平低的读者,因而限制了受众的范围。此外,报纸信息的感染力比广播、电视弱。
2.广播的特征
广播诞生之初,并非单为传播新闻,而主要用于传播通讯和文化娱乐等。但社会发展要求广播加快新闻的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当今世界,数以万计的广播电台遍及全球,数以亿计的收音机伴随着数量惊人的受众。广播的特征如下:
(1)时效性强。广播信息的传送与听众对广播信息的获取几乎是同步的。传播学者在调查中发现,对于重大事件,受众大都首先从广播中得知,广播信息往往是“刚刚发生”或“正在进行”的信息。因此,广播的时效性位居各媒介之首。
(2)渗透力强。由于电波无孔不入,广播的渗透力强,不受自然区位的影响。在我国广大农村山区,特别是边远穷困地区,交通不便,群众主要通过广播来了解时事,满足一定的娱乐需求,这是广播媒介的一个显著优势。
(3)群众性强。广播对于听众来说,老少皆宜,雅俗共赏,适宜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同时,广播声情并茂,真实感人,借助声音符号,诉诸受众的听觉来传播信息,使人感到真实度高,容易产生现场感、情境感。所以广播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的选择概率自然也比较高。
然而,广播媒介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它按一定顺序播出,选择性差。听众必须沿时间这条“线”按顺序收听,无法在同一时间自由灵活地选择节目。同时,广播声音不留痕迹,稍纵即逝,听众对广播的信息往往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些抽象、艰深、内在逻辑关系复杂的事实及一些理论和技术性强的内容,听众往往不容易听清和听懂。
3.电视的特征
电视是最大众化、最具效力的现代传媒之一。所谓电视,指用电子技术传输图像及声音的现代化媒介。它通过光电转换系统将图像、声音和色彩及时重现在远距离的接收机屏幕上,是现代电子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电视的特征如下:
(1)视听兼容的共时性传播。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电视信息的传播渠道有两个——视觉和听觉,这就决定了电视信息与其他传媒信息的区别,从而奠定了电视信息传播优势的基础,电视往往通过直播形式来实现视听兼容的共时性传播。
(2)深入家庭的传真性传播。电视信息的传播通过运动的、彩色的画面符号和声音符号将形象、现场和过程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既看到形象、现场的状况和发展过程,又听到场景中的一切声音,这些信息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电视的传真性传播能渗透到家庭这一社会细胞中,通过集中化的电视网,将信息播散至千家万户。这一特征缩短了家庭与外部世界的距离,促进了家庭的社会化。
(3)高度综合的连续性传播。电视可以照相式地再现绘画、雕塑、建筑这些空间艺术,也可以动态式地再现音乐、诗歌这些时间艺术和舞蹈、戏剧这些综合艺术,甚至可以再现电影本身。总之,电视可以把各种媒介形式兼收并蓄,对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段具有较强的综合消化力。
但是,电视是历时性媒介,限制了观众对信息的主动选取。另外,电视信息易流于表面化和浅薄化,这是电视最为遭到非议的地方。因为电视所拍摄的画面都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或事物的外貌、举止、外观,而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事物的内在规律却不大容易用画面来表达。由于受到时间和频道的限制,许多背景材料也难以全部表现出来。除此之外,电视的保存性和选择性也较差。
4.电影的特征
电影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将一系列静止的照片快速放映,从而使观众产生视觉暂留效应,观众就产生了照片在均匀移动的幻觉。电影的特征有:
(1)以娱乐性信息为主要传播内容。电影从一开始就直接向观众提供影片,寓教于乐是它的主要形式。20世纪20年代,电影成为全球最大和最普及的商业性娱乐形式。加上电影影像清晰,形象逼真;银幕宽大,表现力强,造成了恢弘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染效应。
(2)以艺术为传播载体。电影被称为综合性艺术,如表演艺术、表现艺术、录音艺术、摄影艺术等。由于电影艺术把能够充分表现人类自身情感世界的形象符号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主要通过信息发布者(电影编导)、信息载体(银幕)和受众(电影观众)等三方面体现出艺术特性,因而它对人类的文化传播、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虽然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民族传统、生活方式、道德伦理、艺术欣赏等各有差异,但是他们对电影的表现内容能够进行直接感知和相通理解。电影的世界性文化传播、交流、沟通功能在电视出现以前是无可替代的。
(3)以巨额的制片投入为支撑。电影是以巨额投资和高成本为支撑的传播媒介。它的制作周期长,制作队伍庞大,充分保证了电影产品的质量与效果,再现给观众以逼真的“现实”。目前,电影产品正向大型、豪华、铺张和精细等方向发展。
(4)以追求影院效应为目标。电影观众学认为,电影观众有一种追求影院气氛、追求隆重共赏的习惯,把进影院和共赏艺术品的仪式化行为联系在一起。而豪华、宽敞、封闭的影院条件为人们提供了可以共赏、只能共赏和希望共赏的可能,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影院效应”。此外,与传统传播媒介相比,电影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最短,情绪传递更快,具有共视性与共听性特点,使观众的心理卷入程度和共感作用效应增强,容易形成最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当然,电影媒介也有其缺点。它一次不能传播过多的内容,提供的信息量较少,方便性较差。电影需要在特定时间和场地内放映,如影院、广场等,因而观众人数有限。另外,电影的制作周期太长,所以每年的影片数量不多。
5.网络的特征
网络既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又是储存信息的场所。网络充分自由的反馈机制有利于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关系的改善和距离感的消失,使人类传播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网络的特征如下。
(1)信息数字化。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传播告别了传统物理媒介的传递工作,使得信息的储存、传递、处理变得快捷、简易。而且,不管是何种媒介传递何种信息,都可以用同一种接收终端(电脑)来完成。
(2)传播的交互性。这一特征使受众拥有了对信息的真正控制权。网络信息可以让受众按照自己的时间和意愿选择,什么时候需要即可在什么时候收取,需要多少即可获得多少,还可以利用网上留言簿、网上论坛等加强相互交流。从一定程度上看,受众与传者界限模糊了,在网络上,人们既可以是传者也可以是受者。
(3)快速检索性。这种特点是传统媒介所完全不具备的。网上各种检索技术非常成熟,凡是在数据库中存储的信息,网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作随意查询。由于超文本、超媒体检索功能的使用,使人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迅速方便地找到所需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使用信息的效率。
(4)信息传播采用多媒体方式。网络媒介将文字、图片、图表、动画、声音及视频等信息媒体合成一体,构成了多媒体信息。它在传递信息时使用数种感官,如视、听、触觉等;使用多种媒介物传达信息,如语言、文字、图画、影像、音讯、动画、视屏等;同时利用电脑、影视、通信技术传达信息,所以时效性和感染力明显增强。
网络媒介虽然更新了人们的传播观念,并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但是网络媒介也有明显的弱点,具体表现在:信息良莠不齐,造成假新闻、假信息、色情、暴力、恐怖等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泛滥,权威性差。由于人人都可以用网络媒介传播信息,所以许多网络信息的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另外,由于文化、经济条件的限制,网络的受众群依然有限,这使网络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