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老天合,再有奉天城:沈阳“黄县帮”的代表天合利

山东在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商帮,其中“黄县帮”是比较活跃的一支。

黄县就是今天的龙口,隔着一条渤海海峡,与辽宁省隔海相望。所以在“闯关东”的大军中,黄县人是一个主力。

在辽宁省会沈阳有句民谚:“先有老天合,再有奉天城。”奉天就是今天的沈阳,而老天合,则代表了黄县帮在沈阳闯关东的最高成就。

早先在沈阳的沈河区最繁华的商业地中街路南(现天益堂药房附近),曾有一条老天合胡同,因胡同里有座沈阳最早的丝房“老天合”而得名,该胡同的名称一直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盛京(沈阳)后,因八旗人家居多,其中满族、锡伯族的妇女均喜爱手工刺绣,如绣鞋面、枕头顶、飘带等物件,所以绣花用的丝线就成为当时的抢手货。可那时沈阳没有生产丝线的手工业作坊,丝线的供应全靠商贩们从山东等地采运而来。

康熙十五年,山东黄县人单文利和单文兴兄弟二人,从山东贩货到盛京走街串巷叫卖丝线,因这哥儿俩都是做绣花丝线的手艺人,故生意红火。后来就在四平街(中街)路南(即老天合胡同处),租了几间小平房,创办了“天合利”手工业丝作坊。别看这个作坊规模很小,可由于当地对丝线的需求量大,所以利润很高,这家小买卖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几年后,单文兴同他哥哥分了伙,他在福胜门(大北门)里的悦来馆胡同又开办了“兴顺利”丝作坊,单文利便独资经营天合利,由于资本逐年增加,迅速成为大型的手工业丝作坊。

到了嘉庆年间,天合利又从苏杭等地购进大批绸缎,并兼营布匹及各种杂货,将原来的丝线作坊扩展成为以商业为主的丝房(相当于今日的百货商店,昔日统称为丝房)。自此,沈阳城内中街的丝房犹如雨后春笋般猛增,其业主多数为山东黄县人,俗称“黄县帮”。中街的丝房先后就有40多户,其中有“天”“兴”“吉”“洪”“裕”“谦”六大字号,商业竞争甚为激烈。

单文利经营的天合利,刚开始创业时,每天只能生产绣丝绒线10多公斤,而店铺里连一半都卖不了,其余的全靠雇用的小商贩,肩挑担载到外地兜售,这给后来的老天合打下了营销基础。之后天合利在四平街原地买下地皮,修建了门市,并在沈阳、吉林、营口、铁岭等地开设了20多家分号,位居沈阳百货业之首。

民国年间,老天合与沈阳的一些军政巨富关系甚密,如张作霖的亲家蒙古达尔罕王府的人和省议会会长李友兰及吴俊升、赵欣伯、杨宇霆等均慕名前来购物,而老天合就充分利用这些人的权势来扩大财源,可谓是“财势两旺”。

1924年,在老天合胡同的后院天合利老房址,改建了一座沈阳最早经营百货的楼房,之后中街的吉顺丝房、兴顺丝房也纷纷步其后尘相继盖楼。这些老建筑,如今有的已成为见证沈阳历史的活化石。

可惜好景不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沦陷,交通阻隔,进货渠道堵死;货款屡遭挤兑,而日商又霸占市场,捐税有增无减,老天合的营业状况每况愈下。

而日寇变本加厉掠夺战略物资,“物资统制法”“物价统制法”等频繁出台,摧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尤其是1941年日伪颁布的所谓“七二五限价令”,对老天合丝房更是致命的一击,因为它所存的商品均属于“停”字一类,无奈在老天合胡同内大甩卖了。经理许攸绩不堪日寇摧残,双目失明后自杀身亡。

在沈阳曾显赫一时的老字号老天合终被挤垮倒闭,在老天合胡同前院的老天合铺记及其全部房产均“卖”给了所谓的慈善堂。昔日的老天合胡同,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