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主人公朱开山的原型:山东莱州人张廷阁

2008年1月2日,总投资3000万元的52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播。电视剧的背景设置在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讲述了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闯关东的故事。有人说,主人公朱开山的原型就是山东莱州人张廷阁。

张廷阁1875年10月4日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石柱栏村,幼年家境贫寒。曾入私塾读书,父亲去世后,被迫辍学务农。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侵入山东半岛,战乱、掠夺,使老百姓困苦不堪。张廷阁全家的生活也难以维持。他离开母亲,随比自己年长的侄子张天纲,走了“闯崴子(海参崴),拾金子”的路。

经张天纲介绍,入海参崴“福长兴”菜庄学生意,并学会了俄语。当地杂货铺“双合盛”掌柜郝升堂发现张廷阁颇有经商才干,十分赏识,多次诚意相邀。1898年,张廷阁离开福长兴,入股双合盛,很快就当上了双合盛副经理。由于经营有方,使双合盛得到很大发展。

张廷阁经商手段灵活,善于把握机会。日俄战争前夕,他趁大批俄军集结海参崴之机,设法与俄军军需官拉上关系,承揽了俄军日用品供应的大笔生意,赚取了巨额利润。他在与俄军交往中获得了日俄战争即将爆发的消息后,便大量囤积货物,待机出售。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俄国远东地区的海上运输线被封锁,海参崴的货源断绝,物价飞涨。这时,他将战前仅4戈比1斤购进的食盐,以五六十戈比1斤的高价抛售,从中大获暴利。双合盛的实力更加雄厚。它不仅在海参崴租地建楼、设立分号、扩充营业项目,而且还在莫斯科、大阪、横滨、香港、新加坡等地设有驻在员,直接与当地厂商建立进货关系,也同英、德等国厂家签订长期订货合同,确保其货源广泛、渠道畅通,生意日益兴隆,成为当地商界首富。

辛亥革命后,在“富国利民”“实业救国”等口号的鼓舞下,久有弃商转工计划的张廷阁,回国办实业的热情甚高。1912年,他携带巨款游历了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考察工商,伺机购厂办实业。1914年,他在北京收购了瑞士人开办的啤酒汽水厂。1915年,他在哈尔滨用50万日本金元收购了俄国人经营的地烈金火磨,办起了双合盛制粉厂。第二年,他升任双合盛经理,将在海参崴的双合盛总账房迁至哈尔滨。这一年他收购了前永胜公司的双城堡火磨。1919年,又买进了哈尔滨香坊的双盛泰油坊。至此,双合盛在海参崴的资本全部转回国内,张廷阁也结束了自己在国外的经商活动。

至1930年,双合盛总资本达247万元。据知情者透露,它实际资产比这个数目要大许多倍,成为哈尔滨民族工商业中资本雄厚、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

双合盛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发展,主要是张廷阁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手段有独到之处。他注重长远利益,不断积累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更新设备;他大胆使用有管理能力的高级职员和技术人员,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千方百计创名牌、保名牌;他亲自检查红雄鸡牌面粉的质量,几十年如一日。张廷阁说:“双合盛的名气,就是红雄鸡给叫出来的。”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双合盛制粉厂渡过了资金不足的难关,开始为人民政府加工面粉,日产量达1万袋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张廷阁因其资本主义自由经营思想受到限制而情绪消沉。1952年“五反”运动中,他交代了一些违法行为,被定为半违法、半守法户。1954年1月24日,双合盛制粉厂因棚板粉尘在高温下自燃,引起火灾,全部机器设备焚烧一空。

不久后,张廷阁在哈尔滨病逝。终年79岁。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