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纱厂创始人:状元实业家张謇

2. 张謇的悲情状元历程

据史书记载,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分别在18岁、21岁、23岁、24岁、27岁前后5次到江宁府参加江南乡试(俗称南闱),但颇为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他5次应试均已落第告终。直到1885年,光绪十一年时,张謇33岁才在参加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时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从这以后,张謇的名声才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但,命运似乎在故意捉弄张謇,此后张謇4次参加会试又都以失败告终。

但张謇最终却高中状元,我们虽然不能否认张謇的才学,不过据公开的史料记载,他状元及第,似乎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还要从张謇的祖籍说起,在清朝官场同乡的观念非常浓厚。张謇是江苏人,那时在朝廷中江苏派的代表人物潘祖荫、翁同龢非常吃香,很受慈禧太后的信赖。而他们也有自己的私心,那就是他们一直想弄个状元名额到江苏。在他们得知了张謇的政见与自己极为相同之后,加上前面我们提及的原因,因此张謇受到潘祖荫、翁同龢等当时朝廷“清流”派的看重,成为他们着重延揽的对象。就这样,这几位朝廷重臣想把张謇抬上状元的宝座,但一连几次背后运作,却都阴差阳错,将状元白送给他人了。

1889年,张謇参加了会试,潘祖荫当主考。潘主考从万千卷子里寻啊寻,寻到了一份卷子,他从立论套路,行文风格,反复考虑,拿不定主意,就将卷子拿给翁同龢看。翁觉得有点不像,“首二场皆佳,五策似稍短”。旁边有位姓汪的说,最后那场考试,张謇感冒了,也许是他抱病作文有些仓促吧。潘与翁想了一会儿,觉得有可能,于是认定这是张謇的,将其定为状元卷。及至开封,失算了,那卷子是刘葆真的。潘主考叹气不已,刘葆真来拜恩师,潘主考躲起来了,不见人。

1892年,又是会试,尚未开考,主考官翁同龢就已内定张謇做状元。翁氏特地嘱咐阅卷者务必从密封之卷里寻出张謇的试卷,有房官袁氏,找了一份比较出色的,翁同龢集合“自己人”一起研究判断,判来判去觉得不像,给否决了。另外有房官名施纪云,又抽出一份试卷,大家又一起来研究,有说这一定是张謇的,翁同龢却否定,说此文文气跳跃,不像张謇,而施纪云却从卷子里找出一句话“历乎箕子之封”,一口认定这是张謇的,因为张謇曾经参与平息朝鲜叛乱,朝鲜有箕子之称,没去过朝鲜的人,哪里会知道箕子的呢?于是,考官们就把这份卷子判为状元卷,结果一出来,又让大家傻了眼——让陶端翼捡了便宜。

1894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60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张謇本不想去考,但父亲说:“儿试诚苦,但儿年未老,可更试一回。”张謇据说很孝顺,很听父亲的话,只好去了。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然则,这次的主考官依然是翁同龢,幸运的是翁同龢这次总算猜对了: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4月殿试时翁同龢的提携之心已经迫不及待。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并特地向光绪帝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其实,张謇这回中状元的故事之背后还有故事。

据说张謇考完之后,便收拾好了东西走出考场,考场上的监考老师黄思永前来收卷子。黄思永和张謇曾经有过一面之缘,而且黄思永更知道张謇是深受翁同龢与潘祖荫所提携的。基于这层关系的考虑,黄思永特地帮助张謇检查了一遍卷子,作为监考老师,他很快发现了问题:一是张謇改卷的时候疏忽了,他把卷子挖了个空,却忘了补上,黄思永替他补上了,使试卷完好无损;二是在文章的抬头处,张謇写了一个“恩”,这“恩”字当然是写给慈禧太后看的了,熟知官场的黄思永又在“恩”字前面加了一个“圣”字,这样这份卷子就再也没有什么大的毛病了。

状元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个状元对张謇来讲,来得着实不易。他自从1868年考中秀才以后,在这条路上已经奋斗了26个年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每天的时间都花在埋头苦读和进出科场之间,在他近20多次的考试过程中,直接耗费在考场上的时间合计就有120天,其中的痛苦与荒诞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当最后他得知自己真的中状元了,想必他的心情一定是非常复杂。我们在他当天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几乎没有兴奋之情。但中状元总是一件值得人高兴的事情,喜讯传到家乡不久,他父亲喜极而泣,在得知儿子最终高中状元后,他安详地走了,老爷子的人生没有遗憾!按清朝规矩,张謇要在家守制3年,这似乎预示着他终将与仕途无缘。

当然,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并非是张謇和他的状元名头名不副实,恰恰相反,以张謇的才学荣登状元宝座实至名归。在历史上,张謇的才气诗文书法都卓尔不群,他的作品流传至今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喜爱。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张謇很有骨气,他对官场的恶浊深恶痛绝。有一次,慈禧太后从颐和园玩耍回皇宫,恰好下起了大雨,但是迎接的群臣们还必须要跪在雨中迎接。但当时雨下得非常大,张謇等人跪了半天,水都漫到膝盖上了。终于慈禧的回宫队伍临近了,张謇满以为慈禧会对这般忠诚的臣子说几句话的,哪知慈禧对这般臣子正眼都不瞧,直接就进入了皇宫。这件事情对张謇的刺激很大。事后,他叹息说:“我去做那样的一个官,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从此以后,张謇慢慢有了隐退官场之意。

最终张謇逃离官场,办实业去了,并且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大实业家。张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考中状元后,在看似辉煌的仕途上戛然止步,转投商业的第一人,并最终用他那巨大的商业成就向世人证明了他的价值。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张謇为晚清状元、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无疑,他的身份带有极大的争议性。毕竟,在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中,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一向耻于经商,虽然他们也对经商所攫取的无限财富心驰神往。但是张骞却完全不顾世俗的眼光,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官而从商”之路,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从这一点来说,他的这种决心是非常值得今人学习的。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