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纱厂创始人:状元实业家张謇

1. 民间的“四先生”

张謇,民间有“四先生”之称,兄弟5人,他排行第四。张謇的祖上都是农民出身,到张謇父亲时,家庭生活已经颇为殷实,已置田20余亩,并兼营糖坊。

因为家境殷实的缘故,张謇4岁时便开始接受学龄前教育,5岁进入私塾读书,小张謇很聪明,学习成绩也非常不错。但是在张謇面前却横亘着一个难题: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按照朝廷的规定,这种人家被归为所谓“冷籍”,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了走上科举正道,张謇15岁时由他的老师宋琛安排,结识了如皋县的张家。张家同意张謇冒充自家的子嗣报名获得学籍。经县、州、院三试胜出,得隶名如皋县学为生员。同治八年(1869年)张謇16岁,考中了秀才。

但是从此如皋县张家开始用这件事情来要挟张謇,没完没了地索要钱物,最后因索要不成干脆将张謇告上了公堂,想要通过官府的势力再狠狠勒索一把。这场诉讼延续数年,让张謇吃尽了苦头,家境也因此陷入困境。幸运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张謇碰到了两个好人,他们是孙云锦和彭久余,这两人因为爱惜张謇的才能,经多方面打点,才使得这件棘手的案件得以撤销。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

1874年,同治十三年,张謇前往南京投奔孙云锦。光绪二年(1876年)夏,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入其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成为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参与了庆军机要、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

1882年,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这给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兵朝鲜的借口。当时朝鲜是清政府的藩属国,朝鲜自己不能消灭国内的兵变,便求助于当时的清政府。但也就在此时,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于是,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持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借机发动侵略战争。在这次军事行动当中,张謇作为吴长庆军的文官之一从海上奔赴汉城。在此期间,张謇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坚决主张反抗侵略,对外持强硬政策。他的这些政见很受潘祖荫、翁同龢等当时朝廷抵抗派的赏识,因而对他的名字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884年,光绪十年,吴长庆从汉城奉调回国,驻防金州,接任他驻防汉城的则是后来历史上臭名卓著的袁世凯。回国后不久吴长庆病故,张謇离开吴长庆的军营回到了老家,他打算继续攻读参加科举考试。这大约是一个旧时读书人内心的自尊——希望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