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相应,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享有盛名的海港,有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泉州、浙江的宁波等,它们在不同时期分别起过不同的作用。
其中,泉州港曾以“刺桐”一名为世界各国航海家、商人所熟知。它的兴起和发展,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占有重要的篇章。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早在南北朝时期,泉州已成为对外交通的港口。南朝陈文帝时,即公元560年到公元565年,来中国的印度僧人真谛乘着小船到梁安郡,他在梁安更换大船,想要返回印度,因大家邀请,暂时停留。不久,真谛从梁安出发,来到广州,又被当地僧人、官员所阻,没有能返回祖国便病死了。梁安就是泉州,由这件事情可知,当时此处已有海舶可以出海西行。
到了唐代,福建南部经济有较大变化,人口增多,手工业进步,农田水利改善,为海外贸易的开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唐代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闭塞,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转而以海道为主。
这一转变,推动了沿海不少港口的发展,泉州便是最突出的一处,而唐朝末年广州为黄巢队伍攻占造成的巨大破坏,更为泉州港的兴起提供了际遇。
唐代后期诗人包何在《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中写道:“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前两句说的是泉州居民中有外国人,后两句指出当地有外国朝贡者频繁进出,这些朝贡者大多就是商人。五代十国时期,连续占据泉州的王延彬、留从效、陈洪进都注意发展海外贸易,从中取利。
到了北宋前期,泉州港对外贸易已相当可观,《宋史说:“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当时,海船出海贸易并须经市舶司批准,回来要向市舶司纳税。重要的对外贸易港都设立市舶司。
宋神宗要求研究泉州设置市舶司问题,说明泉州在海外贸易中已居重要地位。但是,正式在泉州设市舶司,则在哲宗元祐二年,即公元1087年。这在泉州历史或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都是一件大事。
市舶司的设立,标志着泉州进入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的行列。设司以后,泉州港可以直接发船到海外贸易,也能接纳外来的商船,因而进出口贸易便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在海外交通方面的地位,迅速赶上广州。
到了元朝,泉州港更加繁荣,有“号为天下最”的说法,这说明泉州在全国海外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当地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时诗人对泉州有这样的描写:“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墙多海宝。”许多外国商人,水手随着海船来到泉州,这个港口成为各国人杂居的海港都市。
泉州遍种刺桐树,外来商人、水手便以“刺桐”名之,这个名字当时在海上丝路所历各处广泛流传。
著名的外国旅行家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盛赞泉州的繁荣。马可·波罗说:
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莅在此港,是也为一切蛮子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然后由此港转贩蛮子境内。我敢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所以大汗在此港征收税课,为额极巨。
伊本·白图泰在这里看到大船百数,小船千余。泉州港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头等海港之一。一方面是外国商人川流不息出入泉州,另一方面,泉州也是中国商人出海的首选地。
元朝末年的动乱,使泉州受到很大破坏。明朝建立后,为防备倭寇,推行禁海政策,更导致泉州海外交通的衰落。
郑和下西洋,第五次曾经在泉州停留。但此后,泉州就默默无闻了。16世纪以后,西方殖民者东来,传统的海上丝路交往逐渐消失。清朝统治者长期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人们忘记了我们祖先有过征服海洋的光辉历史,忘记了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忘记了曾经辉煌过的“刺桐”港。
20世纪以来,经过中外学者的不倦努力,证明古代外国人记载中的“刺桐”就是泉州,证明海上丝绸之路曾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过伟大的贡献。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在泉州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举行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提高了泉州的知名度,激起了人们对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广泛兴趣。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泉州与海上丝路历史的研究有了新的更大的进展,而这方面研究的进步,又会激发我们开拓进取,去努力争取经济、文化建设的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