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哈卡,胭脂红的大型生产中心,吸引了私掠船和投机者的注意

直到1523年,染布所用的红色还是用各种不同的材料生产的。第一种材料是茜草,自公元前3世纪以来,产量十分丰富,分布在印度和欧洲的沙地。第二种材料是东地中海地区的骨螺(将骨螺捣碎制成染料),骨螺制出的是紫红色,这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染料,只有罗马帝国的皇帝、军队高级将领、元老院议员和修道士才可以穿用它染制的衣服。尼禄曾下令,不管谁擅自穿了紫红色的衣服或者私下售卖它都会被判处死刑。普林尼也曾详细介绍过这种染料。第三种材料是辰砂(十分昂贵的汞矿石),主要用于绘画,罗马人(例如,用辰砂装饰庞贝的别墅)、玛雅人和中国人尤其喜欢使用它。第四种材料是克尔姆斯:是将寄生在橡树叶子上的一种昆虫的虫卵研磨而成。最后一种材料是巴西的红木,在发现巴西之前,红木主要来自印度洋,威尼斯商人通过波斯进口,在欧洲售卖。1500年,葡萄牙征服者发现了巴西,这一新发现的地区被称为“维拉克鲁兹”,后又被称为“红鹦鹉国”(源自威尼斯人乔凡尼·马蒂奥·克里迪奥在1501年写的一封信以及威尼斯商人马里诺·萨努托和吉罗拉莫·普列里的日记)。十多年后,这里因生产红木(Brésil),而被命名为红木国(Brésil),其中文音译为巴西。

埃尔南·科尔特斯  登陆墨西哥仅四年后,第一艘装载着胭脂红染料的船抵达了塞维利亚,这种染料其实就是干燥的胭脂虫,西班牙人称之为grana,也就是野生胭脂虫的意思。特拉斯卡拉和瓦哈卡地区居民所用的十分鲜艳的红色给征服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深知这种染色材料的重要性。自1540年起,西班牙商人来到了新大陆,将这种贸易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一开始,胭脂红的价格就比克尔姆斯的价格高了很多,与后者相比,胭脂红染色的能力更胜十倍。

仙人掌农民和西班牙的垄断

胭脂虫喜欢在仙人掌上生活、繁殖。产卵前后,雌虫会聚集在一起(红色的卵质量最佳)。7万只虫才能生产一升染料,一英亩仙人掌可产200升产品。也就是说每英亩仙人掌内有1400万只胭脂虫,每年采集3次,且植物和虫都需要得到精心的照料(日照不能太多,土地不能太潮湿)。仙人掌农民会负责种植仙人掌、生产红色染料;他们的技巧使自己免受征服者的责难,但是这种工作的重复性太高,导致他们大量饮用6°~8°的龙舌兰酒(以龙舌兰草为原料)消愁。

胭脂虫的主要产地是特拉斯卡拉,那里有一条路通向维拉克鲁斯,盖伦帆船会从维拉克鲁斯出发,驶向西班牙。后来,胭脂虫生产又转到了瓦哈卡。胭脂红是除银之外的,西班牙国库的第二大财政来源。西班牙的财务官会征收交易税(销售税)、保护税(缴纳了这笔税费后,当船在大西洋航行时,可以获得西班牙海军的保护)和进出口税。这些税费约占商品价值的25%。西班牙政府并不是唯一因胭脂红获利的。染色匠人开始用这种红色染布,商人也开始用它进行贸易。意大利北部、中部及佛兰德斯地区的大型纺织工业中心也愿意使用这种产品。热那亚的手工匠人因仍然坚持使用克尔姆斯而失去了客户,1550年,他们放弃了旧工艺,采用了新方法。自16世纪下半叶开始,迫于本地工业的压力,威尼斯宣布禁止使用胭脂红。但是,在20年的战争后,所有的威尼斯工业用的都是这种红色。胭脂红在欧洲大量行销,甚至还传播到了中东和印度,被用于地毯染色,以及棉布和棉织品生产。

投机活动和私掠船

塞维利亚、鲁昂、安特卫普和意大利的大型纺织中心里都存储了大量的胭脂红。商人们开始进行疯狂的投机交易。1585年,卡波尼家族(佛罗伦萨的大商人)和马伦达·德·伯格斯家族(强大的犹太商人家族,专做丝绸贸易)联合在一起,在市场上形成了卡特尔  。他们买下了所有的胭脂红库存,抬高它的价格,直到加勒比的舰队抵达,带来新的产品。类似的事情反复发生,但却遇到了一点小小的挫折。那就是,腓力二世不想让外国人获得掌控权,哪怕只是一点贸易权也不行。他禁止将西印度群岛的产品出口给外国人。1614年,腓力三世禁止外国人参观胭脂虫的养殖区和生产区,违者将被判处死刑。

私掠船和海盗也对胭脂虫感兴趣。一部分西班牙船就受到了英国海盗的袭击;艾赛克斯伯爵还因此成为英雄:1587年,他攻占了一艘西班牙船,在货物当中发现了27吨胭脂红,并通过私掠船将之运到了伦敦。这一次抢劫满足了英国和伊丽莎白一世几年的胭脂红需求,伊丽莎白一世对这种“援助”颇为赞赏,颁布了一条法令,两年内禁止进口这种产品。

间谍活动和霍普银行的投机失败

西班牙人千方百计地保守着胭脂虫的秘密。他们放出消息说这种红色是通过挤压植物种子获得的,并且禁止出口胭脂虫的活虫。在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国和英国试图窥探其中的秘密并为此派遣了大量的间谍。18世纪上半叶,自然学家安东尼·列文虎克在他的显微镜下发现了长着六只脚、两只翅膀的胭脂虫。法国植物学家尼古拉·约瑟夫·蒂埃里·德·梅农维拉假扮成加泰罗尼亚医生,秘密潜入瓦哈卡;在掌握了饲养和生产胭脂虫的秘密后,他将这些昆虫带到了圣多明各(今海地),在太子港的植物园里进行培育。在他死后,植物园变成了废墟。英国皇家学会花大价钱带回的珍贵的胭脂虫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它们被寄生虫的克星——一个高级园丁仔细地从仙人掌上清除了。只有荷兰人成功地在爪哇岛实现了胭脂虫的生产。

1787年,专门从事国外借款投资的荷兰大银行霍普银行,正处于亨利·霍普的领导之下,这位银行家估计胭脂虫的收成会很差,欧洲的储备会非常低。在另一家大银行巴林银行的支持下,他购买了数千吨胭脂虫,主要存储在加的斯、伦敦和阿姆斯特丹。他动用了约200万弗罗林,在马赛、鲁昂、汉堡、意大利和圣彼得堡进行采购。然而这却引发了一场灾难,因为储备量过多,远超霍普的设想。银行损失惨重,就像欧洲的金融报纸所报道的那样,濒临破产。有关胭脂虫的种种冒险直到1856年才停止,在那一年,威廉·亨利·帕金发现了苯胺紫,它是德国最早的工业合成染料,专用于多种人工染料的生产。另一方面,胭脂虫仍然被英国军队广泛使用,例如给皇家卫队的红色制服染色。它还被用于食品着色(棒棒糖、苏打水、意大利香肠、鱼子酱等)和化妆品制造(唇膏、乳霜等)。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