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把水壶,七个半人,划时代的萌动
1984年8月,北京。在化工部组织的一个学习班上,一位老师正有些激动地陈述一个事实:我国约有各种工业锅炉42万台,如果按一台锅炉结水垢4毫米计算,一年就要浪费原煤1750万吨,相当于全国煤矿工人用两年血汗增产的原煤总和……
此时,台下一位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移目窗外,乍来北京的新鲜感荡然无存,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堆堆高耸如山的黑色原煤。他的思绪开始不停地翻腾:“这么多的原煤竟如此无谓地化作灰烬!在这采—运—燃烧的过程中,又有多少人要付出无谓的劳动?!”而自己所在的研究院早就研制成功的一项先进的化学清洗技术至今却无人问津。中国人为什么就没有自己的清洗行业?
朦胧中,一个大胆的构想在他脑中萌动,然后定格。这一构想的过程极短,然而它对中国化学工业产生的影响,却是划时代的。
几天以后,年轻人匆匆返回兰州。时隔一月,“蓝星化学清洗总公司”在一间破旧的工棚挂牌亮相。
这位年轻人便是任建新。谁也意想不到,由他率领的7名青年创造了一项惊天动地的伟业,一个崭新的行业——中国清洗行业由此诞生。“蓝星”这个美丽动人的名字,从一开始便诠释了8位年轻人对社会的美好祝愿——让我们的生存环境像天空一样蔚蓝如洗,像星辰一样皎洁美丽。
在蓝星,一直流传着“七个半人”和一辆“大篷车”的故事。这是1984年公司成立时的真实写照:
一间破旧的工棚;2万元贷款(实际到位1万元);一辆由半旧的“北京130”改装的“大篷车”;七个年轻人和一个兼职管财务的,被他们戏称为“七个半”。
公司在1984年9月1日成立后便立即高速运转起来:4天办好营业执照,5天装上电话,半个月设计完成了正反向冲刷清洗罐……9月15日傍晚,这辆“大篷车”从兰州向西宁驶去,画满了五颜六色广告的车上,坐着4个身着蓝星防酸服、头戴橘黄色铝盔的年轻人。
按任建新自己的话说,远征西宁的初衷,是想着万一干砸了也别臭在家门口。年轻人谁不怕丢面子?何况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面子。
被西宁市民误认为是日本人的任建新一行四人,终于引来了第一个问津者,他们兢兢业业地完成了中国清洗行业史上的第一宗业务:清洗一把水壶。蓝星先进的化学清洗技术实现了它投入应用后的第一笔产值——0.2元!这,大概也是任建新创造的第一个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小的清洗工程。
当他郑重其事地将两角钱装入口袋并记在本子上的时候,街头那些好奇的观众中,有一位小心地问:“能洗锅炉吗?”
“能,当然能!我们就是洗锅炉的!”任建新回答的声音因兴奋而显得有些颤抖。
经过一番紧张的操作和一个不眠之夜后,青海防疫站那台又脏又旧的锅炉里,6毫米厚的水垢全部被洗掉了,锅炉内露出了闪亮的光泽。尽管任建新对蓝星的清洗剂配方和清洗技术充满信心,然而当对方以支票的形式肯定这一点之后,他仍然禁不住和同伴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任激动的泪水抛洒在西宁的晨风里……
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任建新领着大家向海拔3000多米的祁连铜矿奔去。
行至大坂山时,天上飘起了雪花。生活在兰州的这些大孩子们,哪里见过9月飞雪?雪片打在脸上,暖在心里,成功的喜悦正在他们身上释放着巨大的“热能”。
汽车驶入矿区。矿长和党委书记迎了出来,要安排他们先吃饭休息。
“请先领我们看看要清洗的锅炉,我们先工作,后休息。”任建新不由分说,执意要先到清洗现场,他说:“干不好,我们开车就走,绝不浪费矿上的一分钱。”
安装清洗设备,配料,进酸,一张张清秀的脸上沁出了汗水……成员之一的现场化验员、24岁的姑娘金羽,因长途劳累和高山反应,一时竟靠在管道旁进入了“梦乡”。
一天一夜过去了,锅炉被洗得一干二净,矿区的人们投来敬佩的目光。没想到这几个二十几岁的小青年,解决了矿区的生产急需,而仅仅花费1200元。
“还有一台锅炉要你们清洗。”矿长拉住任建新,生怕他率队离去。“还有一台?”“是的,请原谅当初对你们的不信任。前几天,矿上用最好的汽车从西宁接来4个人,其中有两位是工程师,招待一个星期,矿上出价8000元,他们说结垢严重没办法。”
信任,在疑虑打消之后不断产生;友情,在心心相印中相继缔结。在清洗工作完毕后,任建新主动提出蓝星公司要义务给矿工们清洗餐具。消息一经广播,住在山脚下的矿工们顶着矿灯,拿着水壶甚至尿盆等各种用品向山腰涌来。夜黑如漆的矿区,顿时繁星一片;寂静沉睡的山上山下,立刻笑语喧哗……看着这人山人海、笑语欢腾的场面,任建新似乎悟出了什么。他记得一份生物学的研究报告里曾经告诉人们,自然界里生存得最好的生物,是那些对周围的环境最有益的生物。那么生存得最好、发展得最快的企业,也一定是那些对别人、别的企业最有帮助的企业,是那些最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企业家——任建新此刻悟到的,已不仅仅是一条公关学的原理,而是蓝星能够取得长足发展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