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龙集团创始人冼笃信:海南之子

(五)大企业家的胸怀

在腾龙公司向琼山市政府捐赠300万元修建图书馆的座谈会上,一位记者向他问道:“你是否认为自己走过的和正在走的路,代表了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农民艰苦创业、富民强国的探索之路?”

冼笃信答道:“我不认为我所做的种种有什么了不起,就捐款这件事来说,我的看法是,小小鸟兽尚有反哺之举,何况于人?”

不喜欢说大话,是冼笃信的一贯风格。在他10多年的经营生涯中,真正从骨子里影响到个人行为的,或许是他在少年时就建立起来的一些朴素的人生观。

譬如说母亲常向他念叨的“菜好做,客难请”的话,告诉了他做人与人为善的道理;又譬如信奉佛教的父亲讲的一些关于生死轮回的故事,让他自小种下了善恶有报的思想种子。冼笃信还曾经坐在南渡江边的柳树下,苦苦思考一个男人的生存价值。他得出的结论是,做一个像古老相传的“海南圣母”冼太夫人,以及他眼中的乡里医生那样受人尊敬、有用的人,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正因为有了这些朴素的人生观,冼笃信面对财富的心态是健康的、正常的,他才能如海南省一位领导评价的那样,“走到哪里,就把爱心带到哪里”。1995年,他制定了目标,每年将“腾龙”盈利的10%用于支援家乡及边远贫困地区,每年捐款不下500万元;17岁被迫辍学的冼笃信还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宣布,腾龙公司每年资助30名海南的农村学生上大学,终其一生,绝不间断。

在腾龙集团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还听到了一些人们口头传颂的关于他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初,冼笃信与湖南长沙某公司做一桩生意,向对方付款16万元。付款后,对方突然借故不发货,也不退款。

迫不得已,腾龙公司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对方败诉,责令对方赔款22万元。

在法庭上,冼笃信思考了一段时间后,作为胜诉人向法庭提出要求。他要求让对方原数退款即可。对于他的这一要求,法院不理解,公司的其他人不理解,连败诉方也感到惊讶。冼笃信说:“我们拿回成本就算了,要对方一下子赔这么多,他以后怎么办?”下庭之后,对方紧紧地握住冼笃信的手,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1992年,腾龙公司在三亚面向全国招聘员工。有一个江西的小伙子从报纸上看到招聘通知后,千里迢迢从家乡赶到三亚。但此人身材太矮,不足1.6米,加上气色不佳,不符合招聘条件,没有被录取。在这个小伙子准备离开三亚时,冼笃信知道了这件事。他派人将其接到三亚市最高级的麒麟大酒店,安排住宿,陪他一起用餐,并吩咐公司为他购买返程的机票,临别时,还送他4000元作为补贴。

我们不难想象,那个小伙子离开海南时是怎样一种明净的心情。海南“腾龙”从此对于他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

有一位著名的社会经济学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健康的经济行为本身无须多少技巧,人的完善是经济行为的最高境界。

冼笃信经商,从未想过在手段上跟对方比高低。他靠的是信誉和真诚,靠的是一种山高水长的人格力量。

他与人合作,总是先考虑对方是否有利可赚,然后再考虑自己的利益。他没有专门学过经商理论,但他凭直觉、凭实践得到了从商的精髓:双方获利乃合作的基础,双方获利,合作才有前途。而且他将此认识上升到个人修养与伦理的高度。甚至在与人进行商业谈判时,他也从不强调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而是首先替对方推敲合同条款,帮助对方修改条款纰漏。与他合作做生意的诸多商场高手都这样感叹:“与冼笃信做生意,真是一种人生的享受。”

有人说,当一个企业家把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时,那么这个企业家已经具备了大企业家的胸怀。

又有人说,一个没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企业家不能算是大企业家,而仅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也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大企业家。冼笃信曾经给我们讲述过这样一件事。在他的老家龙桥镇,老人年岁大了,不能干活了,就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上山,挖来几棵小树苗,小心翼翼地栽在村头,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看看那些小树是否成活。你若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说种树能让后人乘凉。

冼笃信说:“在我看来,这是在海南这块土地上仍然保留着的人类最珍贵的情感。”

冼笃信还说:“当我老了,希望也有机会为后人种下几棵树。”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37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