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集团创始人张宏伟:创造“东方”的神话

(三)崛起:从财富到精神

1981年,张宏伟的建筑公司力挫32家竞争对手,拿下了一项“硬骨”工程。张宏伟在施工中明确提出了“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的施工准则。

他们建造的这座“百日楼”,比苛刻的甲方要求缩短了3个月工期,比32家对手中最大胆的承诺节省了8个月的时间。《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立即以“闪电速度”为题,报道了这支农民施工队创造的奇迹。1983年,张宏伟在龙争虎斗的竞争中以工期最短、造价最低、质量最高的“三最优势”,揽到一座15层大楼的建筑合同,并创造了7天一层楼的“神话”,主体工程提前1个月竣工,被《人民日报》称作是“创造了内地的深圳速度”。

1984年,东方建筑公司正式在哈尔滨登记注册,张宏伟担任总经理。当时有职工1200名,资产总额280万元。在享受成功带来的眩晕时,张宏伟及其伙伴们也曾不敢相信迅速到来的一切:所有这些,难道都是用自己这双粗糙的农民大手创造出来的吗?我们真有别人无法企及的“神力”吗?其实,与人类固有的潜能比,他们所做的虽有超常发挥之处,却也算不上多么“神奇”,但是如果与那些每天靠“大锅饭”混日子、生存机能已极度退化的人比较,他们所做的的确称得上是“奇迹”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宏伟应该感谢贫穷,感谢过去的一无所有。如果他一直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总是得到过多并非自己创造的东西,总是有过多的可依赖之物,他就不可能体验到开拓者的欢乐,不可能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本质。也许,他也会像周围的某些人一样,抱着锈迹斑斑的铁饭碗消磨时光,浪费生命。

1986年,张宏伟带领东方建筑公司杀入北京,多方求证,百般努力,历经波折和艰辛,盖了148个公章,最终于1988年秋天,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盖起了公司自己的、象征公司发展里程碑的风格别致、造型典雅的三星级宾馆,建筑面积达18700平方米,张宏伟将它命名为“太阳岛”。《人民日报》再次对此做了报道。1990年,北京市将“太阳岛宾馆”列为市内十大优秀设计建筑之一。东方集团因此赢得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知名度。

1988年,东方集团宣告成立,张宏伟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工4700人,下属企业11家,资产总额达3898万元。在企业集团的成立大会上,张宏伟首次以一个成熟企业家的心态宣布,“东方”今后将逐渐由“体力生财”向“智力生财”过渡,同时还提出了“世界的东方,东方的世界”这个日后闻名于世的企业目标。

此时的张宏伟已经不是那种“器小易盈”的人了。如果说10年前他将自己的团队命名为“东方”,其目的只是为了要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鼓捣出一个模样来,只是为了“让别人瞧得起”而凭着一股原始的爆发力想要向世人证明点什么的话,那么今天的他,眼光无疑要深远、复杂得多。当他在集团大会上向员工们郑重宣布“东方”的下一个目标是“大踏步走向世界”时,张宏伟的内心世界已经在岁月的风霜中得到了延展——他想要世界瞧得起中国。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36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