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营销学堂 经济学 正文 下一篇:

行为经济学的禀赋效应

行为经济学原理

禀赋效应: 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中国有个成语叫“敝帚自珍”,意思是对家里用旧的破扫帚都格外珍视,舍不得扔掉。后来,这种现象又多了个通俗化的说法,即“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在爷爷奶奶辈老人的家里发现来自各个年代的“文物”,从发不出声音的熊猫牌收音机,到几十年没转过的飞人牌缝纫机;从少了个橱子门的民国破家具,到缺了个轱辘的飞鸽自行车,不一而足。可以说,敝帚自珍成了这一代人生活习惯的代名词。

为了证实这种“敝帚自珍”心理的普遍存在,行为经济学家们进行了一个实验。

实验

实验的参加者被分为A、B两组。给A组每人发一个杯子,告诉他们这个杯子完全归他们所有,他们要做的就是在现场将杯子以某个价格卖掉或者将杯子带回家。B组可以选择一个相同的杯子或者选择一笔钱。

实验结果非常有趣:A组中选择将杯子卖掉的人,平均卖价是7.22元;B组中选择要钱的人,为一个杯子平均要价仅为3.22元。这说明,自己的杯子是贵的,别人的杯子是便宜的。由于A组的成员已经获得了一个杯子,他们的“参照点”被设定在“我拥有一个杯子”上,将杯子卖掉,就意味着将要发生“损失”,确切地说,他们现有的物品被赋予了更高的权重。而B组实验者的“参照点”则是“我没有杯子”,选择一只杯子意味着“获得”。A、B两组成员所要求的“补偿金额”的差距,说明了等额度的“损失”和“获得”在人们心中不同的价值分量:人们对于“损失”的心理感觉是要比等量的“获得”更为强烈的。

这个行为经济学原理,就是在1980年由塞勒发现的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此之前,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为获得某商品愿意付出的价格和失去拥有的同样商品所要求的补偿没有区别,也就是说,个体作为买者或卖者的身份不会影响他对商品的价值评估,但禀赋效应理论否认了这一观点。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