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的抓大放小原则

彩票收入的去向

李先生是一位老彩民,用他自己的话说,买彩票纯属娱乐。他平时每周大概买10元钱的彩票,不图中大奖,就图找一乐。这么多年彩票买下来,他也中了好几回小奖。不过,他总是随手就把这钱给花掉了。如果中了2元钱,就给小女儿买根棒棒糖;中的稍微多一点,有几百元,就拿出去请朋友们吃饭,喝得高兴了,还往往倒贴钱进去。这么多年下来,李先生的“彩票收入账户”里不但一分钱没有,还往往有亏空,得拿其他的钱进来补。

后来,李先生居然中了大奖,奖金好几百万元。这次李先生一反常态,没有声张,既没有请朋友吃饭,也没去给女儿买棒棒糖。回家跟老婆商量之后,夫妻俩决定把这笔钱存起来,等有机会拿出来投资。正赶上金融危机爆发,投资环境不太好,夫妻俩就一直把这笔钱放在银行里,到现在还没动过一个子儿呢!

传统经济学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消费率”。简单来讲,就是指每赚1元钱,会将多少钱拿出来用于消费的比例。比如,你赚了100元,消费了80元,你的边际消费率就是0.8。这个概念跟我们平时所讲的“量入为出”有些类似。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的边际消费率是稳定不变的,而且因为财富总额的限制,这个数字不能超过1。

行为经济学也引入了这个概念,不过由于不同心理账户的存在,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的边际消费率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上是不同的,而且在同一个心理账户上也不是恒定的,即人们往往会花掉小钱而存住大钱——也就是所谓的“ 抓大放小 ”原则。另外,由于某个心理账户中的钱只是你财富的一部分,所以这个边际消费率是可以超过1的,也就是说,你往往在一个心理账户上花钱,却用另一个账户的钱来补账。

用这个道理分析一下李先生的例子。李先生的彩票收入应该是计入同一个心理账户中的——“意外之财”账户。在中大奖之前,所有进入这个账户的小钱全部被李先生消费掉了,偶尔消费的数额还超过了获得的彩票奖金数量,要靠自己的其他收入来填补,在这个心理账户上的边际消费率大于1。后来,李先生中大奖之后却没有像消费小钱一样将这笔巨款全部消费掉,恰恰相反,他一个子儿都没有消费,也就是说,在这笔巨款上,他的边际消费率是0!所以,即使是在同一个心理账户上,因为收入数量的不同,边际消费率也不同,李先生拿小钱不当回事,却对大钱分文不动,正符合之前所说的“抓大放小”原则。

“抓大放小”原则不仅适用于收入,而且适用于消费。也就是说,消费的金额比较大时,人们往往会控制消费;消费的金额比较小时,人们则往往不太在意。

卖不出去的咖啡卡

一家写字楼楼下有一家咖啡店,写字楼中的很多白领都喜欢工作间歇时到这家店里来喝一杯咖啡,聊聊天,休息一下。久而久之,咖啡店的老板发现很多客人几乎每天都来,而且每次点的咖啡种类都差不多,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促销的好主意:向这些白领出售一种咖啡卡,购买此卡后,一年内每天可以在咖啡店获得该类咖啡一杯,而买咖啡卡所花的钱仅为每天来点咖啡所需费用的80%。咖啡店的老板本以为这种咖啡卡的销量会非常好,没想到,并没有几个人对他的咖啡卡感兴趣,大家似乎还是喜欢每天来花钱买咖啡,尽管一年下来花的钱要比买咖啡卡花得更多。

这个例子充分表明了消费中的“抓大放小”现象。白领们每天来喝咖啡,花二三十元,这在他们心中属于“小钱”,并不怎么在意;购买咖啡卡,尽管一年下来的总花费要少一些,但还是要一次性花出1000多元,这在白领们心中就不再是“小钱”了,他们会控制这种“大钱”的消费,因而不会购买这种咖啡卡。

消费的数额对于消费倾向的影响也适用“抓大放小”原则:就是赚大钱、花大钱时,人人都是葛朗台;而赚小钱、花小钱时,人人都是高老头。这个原则对日常生活中的财富积累有重要的启示,即如果你没有什么较大数额的收入,又想存点钱,就要始终记得“聚沙成塔”的道理,既不要“拿小钱不当钱”,也不要“花小钱如流水”。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