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区别

假设某工厂生产皮鞋,在一定时期内,它拥有的设备数量固定,但可以通过雇用更多或更少的工人来操作设备。工厂的管理者知道产量如何随着雇用工人的人数变动而变动(见表5-1)。

表5-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动

在短期生产内,我们可以从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个角度来描述劳动对生产过程的贡献。

总产量 (total product,TP)是指一定时期内厂商在既定劳动数量下的总产出量,即TP=Q=f(K,L)。从表5-1可以看出,随着工人人数的增加,总产量增加。雇用1个工人时,总产量是10单位,雇用2个工人时,总产量是30单位。

平均产量 (average product,AP)等于总产量除以所雇用的劳动的数量,指平均每单位劳动所生产出的数量,即AP =Q/L。表5-1中,6个工人的平均产量是18个单位,即总产量108除以6个工人。

边际产量 (marginal product,MP)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所雇用的劳动数量增加一单位时的总产量的增量,也称为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即MP =ΔQ/ΔL或MP Q/ L。在表5-1中,当鞋厂的工人从3个增加到4个时,总产量从60增加到了80,第4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是20单位。

综上,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用以下式子来表示:

劳动的平均产量=总产量/劳动投入量=Q/L

劳动的边际产量=总产量的变化量/劳动的变化量=ΔQ/ΔL

根据表5-1和上述定义,可作出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见图5-2。

图5-2 劳动要素可变情况下的生产

结合生产集的概念,可以发现图5-2(a)中总产量曲线与横轴 OL 包围的部分就是生产集。生产集内部的区域即为现有技术条件约束下的可行生产域,但是生产集内部的所有点均未充分发挥出生产要素的最大潜能,而生产集以外的又是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不可能实现的点,因而只有生产集的上边界代表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一定的投入所能获得的最大产出量的集合。

图5-2(b)显示了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产出增加时,边际产量为正;产出下降时,边际产量为负。例如,劳动投入量为3时,对应的边际产量是30,这表明,若劳动投入从2增加到3,第3个劳动的边际产量为30。

值得注意的是,边际产量曲线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大值点穿过。这是因为在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增加第 个单位的劳动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大于前面n-1个劳动的平均产量,因此,增加第 个单位的劳动将使平均产量增加,这意味着此时平均产量曲线向上倾斜;反之,在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增加劳动将使平均产量减少,此时平均产量曲线向下倾斜。可以用一个例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假设最初有一群小朋友,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1米。新加入一个身高为1.2米的小朋友,因为新增小朋友的身高大于之前的平均身高(即边际>平均),不难得知小朋友们新的平均身高必定会超过1.1米。反之,若新加入一个身高1米的小朋友(即边际<平均),那么可以推知小朋友们新的平均身高必定低于1.1米。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