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营销学堂 经济学 正文 下一篇:

美国粮食禁运苏联为何失败

国际粮食市场特点之一是出口由美、澳、加、欧共体、阿根廷等国家占绝大部分,美国常占到一半左右,具有寡头垄断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苏联、日本、中国是最大粮食进口国,由于美国在出口国中居于龙头老大地位,并且主要出口国大都是美国盟国,因而美国长期有一种“粮食武器”理论,相信如果主要出口国在美国领导下联合起来对某国的粮食商业进口实施禁运,能够达到特定政治或外交目的。这种禁运虽然与一般市场条件下的寡头目标存在差别,但它同样是通过寡头之间协调串谋来影响交易数量和价格,因而与卡特尔勾结具有可比性。

1979年年底,卡特政府决定通过对商业性粮食出口实行禁运来打击它的争霸对手苏联,起因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认为这是对它战略利益的挑战,但又不宜军事介入,于是拿起了粮食禁运的武器。

当美国政府1980年1月4日公布禁运政策时,苏联向美国定购了2500万吨粮食,占苏联1980年计划进口总量70%。1980年1月20日,主要出口国加、澳、欧盟同意参与;禁运开始在美国获得了国内广泛支持,似乎很有希望成功。美国意图是对苏联饲料供给和肉类消费造成破坏性影响,从而对苏联造成国内政治压力。然而,结果事与愿违,1980年苏联进口粮食3120万吨,与计划进口量仅差10%,禁运仅使饲料供给下降2%,肉类消费影响微乎其微。1980年是大选年,里根以此攻击卡特政策无能,并在入主白宫几个月内解除禁运。

为什么起初看好的禁运失败呢?

第一,出口国达成共识困难。寡头市场使勾结有可能实现,但粮食类产品的买方市场特点,寡头竞争关系,又使共谋有困难,开始的一道裂缝就是阿根廷拒绝参加,阿根廷在禁运期间对苏联出口大增,并且因为价格短期上升而获超额利润。

第二,难以控制粮食转运。政府虽可能要求本国粮商出口申报时把禁运目标国排除在外,但无法保证粮食到达目的地后被转运到禁运国。一般大型粮船到达荷兰鹿特丹后,通常分小批量向东运输,禁运发起国也难以追踪,可能转运途径一是通过东欧盟国,实际上,禁运进口一个月内,东欧进口饲料计划增加了几百万吨。二是私商,它们在国外有子公司,可能私下违规销售粮食。

第三,禁运国犯规行为。加、澳、欧盟并未承诺禁止出口而仅仅是限制在“正常水平”,但“正常水平”很难界定,结果实际出口比前几年平均数高出几倍。美国行为亦不是清白无辜,期间大大增加了对中国的出口,这被加、澳看作是趁机蚕食其传统市场,意味深长的是,美国在禁运时期出口量反而上升了。

第四,其他国家乘机进入。进口价格上升,泰国、西班牙、匈牙利、瑞典这些以前不向苏联出口国,现在大量出口了几百万吨。

第五,国内政治因素。开始时国内有共识,农业集团亦不得不勉强同意,但后来形势发展证明政策效果不好,农业集团就发难,提出这个政策牺牲了它们收益,要求补偿,反对派借口攻击,结果禁运成为卡特政府无能的一个把柄。里根上台首先就要拿它开刀。

对美国人来说,这是一次失败教训,美国学者总结:“使用粮食武器更可能危害而不是实现美国的利益。粮食武器是已被试过而无成效的武器。”这个案例说明了卡特尔勾结的可能性,同时也显示了其成功的困难。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