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20世纪60年代末的时候在印尼美丽的爪哇岛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当地风景如画,但是他却丝毫都不在意。原来,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观察当地的水稻生产上,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当地人的耕作方式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原始状态。这样的原生态农业虽然让爪哇岛保持着原始的自然景色,但是却让当地的农业陷入了一种简单重复,没有丝毫进步的状态。于是,利福德就将这种现象称为“内卷化”,后来这个概念被引入到经济学中,于是便有了经济学上的“内卷化效应”。
经济学上的“内卷化效应”指的是长时间从事同一份工作,并且还保持在一定的层面,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和改观,这种行为通常是一种自我懈怠和自我消耗。该行为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被广泛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学术研究等领域中。一个社会或是组织可能会出现内卷化效应,比如说故事中提到的爪哇岛,这个小岛就是长时间既没有突变式的发展,也没有渐进式的增长,而是长期地在一个简单的层次上自我重复,这样的社会或是组织是不会有发展的。
同样,个人也会出现内卷化现象,比如说老李30年前进入企业时是一个普通员工,30年后还是一个普通员工,而那些和他一起进入该企业的员工都已经成为了他的领导,甚至是企业的老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老李经常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感到郁闷忧愁,可是他并没有奋起直追,而是每天都简单地重复相同的工作,这就是“内卷化”对个人的伤害。
为了让大家对“内卷化”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我们来看一个“内卷化”的经典故事:
多年之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去陕北出差,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采访了一个在黄土高坡上放羊的小男孩,于是就有了一段经典的对话:
记者问小男孩:“你为什么要放羊?”
小男孩说:“为了卖钱。”
记者又问:“卖钱后做什么呢?”
小男孩回答说:“娶媳妇呀。”
记者问:“娶媳妇做什么?”
小男孩说:“生娃。”
记者问:“生娃做什么?”
小男孩回答说:“放羊。”
看完这段对话后,大家对“内卷化效应”应该都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重点了解一下企业经营中的内卷化现象。
首先,我们要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都只能做一个小老板?是他不想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吗?很显然不是,任何一个创业者都想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企业一直在原地打转呢?很简单,因为这些企业的领导者的思想观念长时间一直停滞不前。20世纪90年代时,我国的民营企业纷纷进入了多事之秋,一夜之间很多著名的企业都轰然倒塌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观念一直停留在原地。面对着国际化接轨、现代化生产的大趋势、大潮流,这些企业的老板却还在用农民的思想去管理自己的企业。这样一来,他们就开始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倒闭也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
其次,在一些中小企业里,经常会出现家族管理的模式。一些被企业的管理者当作是“亲信”的人由于和管理者关系近,既方便领导又值得信任,所以就被安排到了公司的各个领导岗位上。管理思维的陈旧和管理模式的僵化,自然会导致企业内卷化现象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企业不能吸收新鲜的管理经验,无法引进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设备,就没有办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最终就只能被市场淘汰出局。
所以说,内卷化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他会让一个人或是一个组织在一个固定的层面上无休止地内缠、内耗、内旋,从而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中。因此,要想不被“内卷化”,就必须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所谓的创新能力,就是指企业或是个人获得新知识和扩充新知识并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打破“内卷化效应”的独门利器。
企业只有拥有了强大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转”,才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把企业做优做大做强。
个人如何避免内卷化效应
个人避免内卷化效应的途径如下:
1.不要过分安逸于现实生活,不求上进,要积极发掘自己内心的强大动力,相信自己可以做出更大的成绩。要时刻告诫自己: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着,你凭什么不努力?你还有什么理由混下去?
2.要想办法去改变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要以自己没有技术、没有能力、没有过硬的学历为借口,要努力培养自己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习惯,要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积极改变自己的处境。
3.我们要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生活态度,这样自己已经适应了多年的习惯就会得到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