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了区域经济政策目标之后,就应该针对各项区域经济政策目标,科学拟定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运用合适的政策手段和工具,以确保区域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从层次上讲,包括宏观和微观的政策体系;从性质上讲,包括支持性和限制性的政策体系;从手段上讲,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从内容上讲,包括区域财政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区域投资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就业政策以及特殊地区的特殊政策等;从实践中讲,各种政策手段和工具常常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的。
1.区域财政政策
区域财政政策,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政府在多数情况下都要实行的一种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它通过利用税收、政府支出和公债的运转,以预定的方式影响各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并通过干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及使用,以达到区域经济政策目标。区域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区域补偿性政策和区域税收政策。
2.区域金融政策
区域金融政策主要是国家通过对区域间货币和资本的供给与流通状况进行调控,以此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一种区域经济政策,它常常用于活化问题区域,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在不发达地区,由于没有或者缺少足够的熟练劳动力和投资环境,该类地区缺少货币和资本的流入。区域金融政策就是为了弥补不发达地区的缺陷,通过一定的货币金融手段,为不发达地区的开发人为地创造吸引力。具体措施包括对不发达地区提供投资补助、对在不发达地区的人员提供就业补助、政策性投资、贷款优惠、培育区域资本市场等。
3.区域投资政策
区域投资政策是指中央政府通过投资决策权或一些经济调节手段、杠杆来调整区域投资、优化区域投资结构而实施的一项区域经济政策,它包括国家直接投资、国家间接投资。
国家直接投资政策是指国家利用它们在基础设施及生产性项目建设上的投资决策权,选择一部分地区作为基础设施及生产性项目建设的重点投资地区,通过它们所属的投资机构注入建设资金来促进这些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间接投资政策是中央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杠杆,通过制定若干政策和采取相应措施,来引导、调节、规范和补救各种利益主体的投资行为,进而促进区域投资结构的优化。
4.区域产业政策
区域产业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区域分工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所制定的调节和控制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配置的相关政策的总和。其目的是根据区域经济差异和区域经济优势,确定主导产业部门,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结构,实现区际的产业分工、产业结构的有机耦合。区域产业政策从影响内容上可分为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区域产业组织政策、区域产业技术政策以及区域产业布局政策四个方面。
区域产业结构政策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目标的政策,其政策设计的重点是区域产业选择。区域产业组织政策是指调控一个产业内的资源配置结构的一种经济政策。对于区域而言,不仅要求每一个区域规划各产业内部企业的合理规模,使其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而且要求保证区域产业内部企业的一定数量,使企业间能够展开平等竞争。有效的区域技术政策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区域产业布局政策就是国家调整资源在地理空间配置结构的一种经济政策,其目标是既要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益,又要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差距。
5.区域就业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缩小失业率的地区差异,实现充分就业。区域就业政策主要指政府为有效调节区域间的劳动存量,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失业,实现区域充分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性政策法规。由于问题区域及区域问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形式不同,区域就业政策在不同的国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其主要内容包括以持续增长的经济活力创造就业机会、建立健全的失业保障制度、减少结构性失业、完善劳务市场机制四个方面。
6.区域法律政策
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手段,使区域财政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区域投资政策等的实施有法可依,特别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英国1934年的《特别地区(发展与改善)法》,被认为是一部针对区域问题的立法,旨在解决巨大的事业差距。美国则于20世纪6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如《地区再开发法案》等,以促进问题区域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