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外围理论表明,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其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和变化。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可以简单划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能反映核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关系及形态。
(一)前工业化时期
前工业化时期主要的社会面貌包括社会经济很不发达,社会生产力低下,区域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占比小,一般工业产值比重不超过10%,第三产业几乎不存在。各个区域商品的生产不活跃,各个地方也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所以,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几乎没有联系,处于孤立的状态。因此,城镇的出现速度和发展速度都极慢,各自呈现独立的中心状态。
(二)工业化初期
在工业化初期,社会的生产力开始得到加强,社会的分工也逐渐深化,商品的交换日益频繁。在一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交通便利的地方,加工制造业得到最先的发展,经济增长的速度十分迅速,逐步成为该区域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最初的城市。同时,相对于这个核心而言,其周边地区就是它的外围。因此,核心—外围区域的出现就是从该时期开始。在该时期,区域经济结构还是以农业为主,不过工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一般工业产值达到10%—25%。随着工业化初期的进展,核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差距扩大,而这种关系一旦形成,核心区域就会凭借其主宰地位,不断吸引外围区域的资金、资源以及劳动力,使核心区域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从而产生了回流效应。回流效应最终会导致核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扩大。
(三)工业化成熟期
在工业化成熟时期,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占比一般为25%—50%,几乎与农业产值各占经济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核心区域的发展更加迅速,此时,核心区域与外围区域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不平衡关系。同时存在着四个基本的矛盾:一是权利的分配问题。核心区域主宰着该地区或区域的经济发展,也是决定着政治权利的区域。所以,权利一般分配在核心区,而外围区仅仅是听从和服从指挥。二是科技的创新问题。核心区域因为经济发达,所以其集中了绝大多数的高校、科研机构等。因此,科技的创新一般都来源于核心区,而外围区则几乎没有。三是资金的流动问题。一般来说,核心区的经济高速发达,投资者更加青睐于该区域,所以大量资金都会流入该区域。四是人口的流动问题。核心区的经济发展,自然而然会产生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因此外围区的劳动力会大量地流入到核心区。所以,人口一般是从外围区流入到核心区。
由于核心区域的效应驱动以及核心与外围之间的四大矛盾越来越突出,外围区域内部相对优越的地方则会出现一些规模较小的核心区域,而把原来的外围区域分开。由于次一级核心区的形成,会使外围区不断缩小,最终使外围区逐渐分开并且并入到一个或者几个核心区中。
(四)工业化后期
该时期亦称为空间相对均衡的时期。也就是说,该时期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发展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因为核心区对外围区的扩散和辐射作用不断加强,比如核心区从外围区若要得到更多的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其规模经济的剩余资本也投入到了外围区,并且核心区的先进技术和高端科技也向外围区域扩散。因此,外围区域产生的次中心会逐渐发展,并趋向于发展到和原来核心区同样的规模,基本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