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的周期理论主要表述于1939年出版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要点如下:
(1)经济周期通常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一些经济数据依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波动性变化。现实世界中,引起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众多。熊彼特将引起经济数据变动的因素分为三类:外部因素、增长因素和创新。
①增长因素是指人口增加等变化,它不会引起经济波动。熊彼特主张将这类增长因素排除在经济周期分析之外。②外部因素是指战争、革命、自然灾害、制度变化、经济政策变化、银行和货币管理、支付习惯、黄金生产变化等。熊波特认为外部因素是导致经济波动的重要根源。③但他强调,即使把外部因素造成的波动排除掉,资本主义经济仍将呈现出周期现象,这是因为存在着创新活动。
(2)熊彼特在应用“创新”概念来说明商业社会内生的周期现象时,提出了上升期和下降期的两阶段模型。
①假定在一般均衡的经济体系中,每个家庭都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即收支相抵,且支出格局长期不变,每个企业也都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即收入与成本正好相等,利润和利息皆为零,且不存在任何获取利润的机会,而整个经济不存在非自愿的闲置资源。在这样一种静态均衡状态中,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会给他带来利润。
②当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产生盈利机会,促使其他企业纷纷模仿,结果就形成创新风暴。这个风暴扩大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企业家只有支付更高的价格,才能获取生产资料,于是生产资料的价格便呈现了涨势。由于企业家增加了对银行的信贷需求,引起了信贷扩张,经济的上升阶段就形成了。
③经济向新均衡不断发展,就导致了经济的下降阶段。熊彼特认为,创新风暴使企业家们为生产资料而展开竞争,使生产资料的价格上升,成本提高;创新和模仿造成产品的产量增长,导致价格下降。于是创新企业的利润趋向于零,守旧的企业则趋向消失。经济出现下降阶段,直至达到新的均衡状态。
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造成周期波动而不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原因,是创新活动的不连续性,它集中在一个时期而时断时续出现。一次创新造成的下降,不能被下一次创新造成的上升所抵消,于是经济生活就呈现出周期波动。
(3)熊彼特认为,两阶段模式抽象掉了创新的从属现象,如创新者的投资活动所引起的各种连锁反应、随着繁荣的逐渐到来而造成的投机心理和投机活动。熊彼特认为,这些从属现象将加大周期振幅,从属现象的总和被称为“从属波”。
为了把从属波引起的后果考虑到周期理论中,熊彼特建立了关于经济周期的四阶段模式,该模式把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熊彼特认为,
①由于创新引起信贷扩张和生产资料需求扩张,整个社会出现大量投资机会,引起过度繁荣;
②从属波造成的投资机会源于创新活动,而一旦创新活动促使高涨的推动力消逝,从属波便往往戛然而止,从而使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③由于投机活动消失,从属波的影响逐渐消失,于是便进入复苏阶段,复苏阶段将使经济由低于均衡的水平趋向均衡;
④如果要使经济由“复苏”走向“繁荣”,那就需要新的创新活动,使经济越过复苏阶段的均衡水平,趋向新的高涨。
(4)熊彼特对于各种用信贷的扩张收缩来说明经济周期的理论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①他把银行和货币管理看作导致经济变化的外部因素,并认为单纯用外部因素无法解释周期;
②他认为单纯用投资和信贷变动来解释周期,将导致错误的政策主张;
③他不否认投资和信贷因素在周期中的作用,但倾向于把它们和“从属波”联系在一起,从而建立起以创新活动为核心,兼顾货币因素影响的资本主义周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