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创新”来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它自1912年被熊彼特提出以后,对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和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1883—1950年),当代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特利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家庭。1901—1906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攻读法律和经济,师从经济学家巴维克和维塞尔,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随后两年,他游学伦敦,曾求教于另一经济学家马歇尔,并对瓦尔拉十分推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他在奥地利的捷尔诺维茨大学、葛拉兹大学任教。1918年曾一度出任由考茨基、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委员会”顾问。1919年经当时奥国政府外交部部长奥托·鲍威尔推荐出任财政部部长。1921年又任私营的皮达曼银行总经理,至1924年该行破产为止。1925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至1950年去世。在美期间的1927—1941年曾担任“计量经济学会”会长,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49年一些西方经济学者筹建“国际经济学会”,曾一致同意由他担任第一届会长,后因其去世未成。
熊波特在学术上可算是一个早熟的经济学家。1912年,当他年仅29岁时即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创新理论而闻名于西方经济学界。1939年他又出版了两卷本,共一千余页的巨著《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1942年出版了约40万字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1952年、1954年出版了两部遗著:《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和《经济分析史》。
熊彼特理论体系的方法论特征为:以一般均衡为出发点,将经济体系的内在因素发展作为推动力;以“创新”概念为中心,把历史的、统计的与理论的分析紧密结合。
熊彼特最推崇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他认为瓦尔拉的经济均衡体系把革命的创造性的优点和古典学派优点统一起来,这是唯一可与理论物理学成就媲美的一个经济学家的作品。熊彼特把一般均衡理论作为其理论体系的起点,试图建立一套从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来说明经济动态现象的理论。同时,熊彼特强调历史分析、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的紧密结合,他的两大卷关于经济周期巨著的副标题,就是“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