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产生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以要素禀赋论为基础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在19世纪的国际贸易论坛上,自由贸易主义与保护主义之争一直很激烈。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导致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为争夺国外市场而发生更激烈的关税贸易战。有的国家通过签订协议,采用使进口开支限于出口收入的对外贸易清算制度,以维护本国垄断资本的利益。瑞典是个经济发达的小国,对国际贸易依赖性很强,因此对新的保护主义抬头深感不安,迫切需要有自由贸易主义的理论与政策支持。俄林宣扬国际自由贸易为宗旨的《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便于1933年为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问世。俄林在这部著作中以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大谈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好处。同时又以新的要素禀赋论为基础建立起一整套国际自由贸易理论体系。它既迎合瑞典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国际资产阶级的要求,因而受到普遍重视并产生了极其广泛深远的影响,以致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

俄林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直接受益于赫克歇尔的理论。赫克歇尔是俄林的老师,也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他在1919年发表了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之影响》一文,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在他看来,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条件有两点:一是两国要素的禀赋不同;二是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俄林接受了这个基本观点,并在自己1922年的博士论文和1924年发表的《贸易学说》,最后在1933年的《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逐渐形成比较全面的、成熟的要素禀赋论。因此,一般都把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称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理论”。

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在承袭李嘉图比较成本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际自由贸易理论,一般认为它暗含着类似于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假定前提。

这些前提是:

①国内是完全自由竞争市场。

②各种生产要素都已被充分利用。一种产品生产的增加,必须以另一种产品生产的减少为代价;同时因各国都要扩大生产自己占优势的产品出口,互惠互利才能保证双方贸易的发展。

③产品在国际间交换与国内市场上的交换一样,完全的自由竞争、自由流动,否则就不足以促使各国都生产优势产品以获得比较利益,从而也不能使各国通过自由贸易最后实现经济平衡发展。

④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在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和流向时具有特殊意义。

⑤供求价格论。这是俄林国际贸易论的理论前提。供求均衡价格论是新古典学派的理论核心,俄林承袭了瑞典学派的一般均衡分析传统,把供求价格论扩展到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