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弗莱堡学派中,“秩序”(ordo)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欧肯把秩序作为他经济学说的中心,他认为“秩序”有两层含义:一层指“经济秩序”,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的、实证主义的描述;另一层指“经济的秩序”,是“合乎人和事物的本质的秩序”。秩序意味着“赋予新的工业化经济一个有运行能力的、合乎人的尊严的、持久的秩序”。欧肯将全部“纯粹的秩序形式”总称为形态学体系,将具体秩序形式称为“理念模型”,根据具体秩序形式的特征描述了各种理念模型:
1.基本经济秩序的两种纯粹形式
欧肯认为,划分经济秩序形式的主要标准是经济体系的计划体制和资料体制。前者是决策结构,强调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决策权利的社会安排;后者是信息结构,包括收集、传递、加工、储存、输出、分析经济资料的机构和渠道。根据这两项标准,欧肯将现实经济分为两种基本的经济秩序形式:集中领导的经济和交换经济。集中领导的经济由中央计划控制整个社会的“完全的”经济过程,交换经济则是由许多经济个体独自进行经济活动。
2.理念模型的特征
①只有认识论意义,而无道德规范含义。②不反映具体经济,只是认识现实的一种工具。③客观存在于事实之中。④从具体的经济现实中提炼出来,突出表现经济事实的特定方面。⑤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存在于任何时代和任何地方。⑥为认识具体经济现实服务,是认识经济秩序的手段,也是提炼理论原理的基础。
3.集体领导的经济
弗莱堡学派对集中管理经济的分析出发点是:这种经济要满足中央管理机构的需求。欧肯强调,中央管理机构既不愿按消费者需求安排自己的经济计划,也无法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它控制经济过程的目的是中央政府的政治或军事需求,只有在这个目的范围内,它才会考虑社会成员的具体需求。
弗莱堡学派围绕着经济计算和资源配置问题展开对集体领导经济的分析。他们指出:中央领导机构按照“物资数量平衡表”来进行计划,试图使物资的来源和用途基本平衡,但运用这种平衡表不可能进行精确的实物计算。换言之,集中管理机构没有适当的方法来精确决定生产手段和产品,因此,无法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战时,在德国经济管理部门工作过的恩塞尔指出,由于缺乏合适的经济计算工具,集中管理经济无法使经济个体完成交换经济中的责任,这是无法实现经济效率的重要原因。同时,制定计划的方式本身也是一个问题,制定计划的中央机构面对着分散的个别经济,难以解决距离问题,难以有效提高经济主体的主动性。
4.交换经济
(1)欧肯对交换经济的研究以“工场”和“家务”概念为基础。工场进行生产;家务进行消费,同时向工场提供劳务和资金。各种交换经济的具体形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必须存在一种核算尺度。个别经济之间有两种不同的联系:一是供给与需求术语的市场形式;二是以货币制度为交换手段。市场形式和货币制度构成了交换经济中经济秩序的根本问题。
(2)研究市场形式时,欧肯首先区分了“开放的”和“封闭的”这两种供给和需求的主要形式;其次又把供给和需求的每一种主要形式分别为五种“纯粹的形式”,依据“计划的资料”来把握供给和需求的纯粹形式。这些形式包括:垄断、部分垄断、寡头垄断、部分寡头垄断和竞争。此外,欧肯强调两种特殊情况:集体垄断和政府法律规定价格。
(3)货币制度与交换经济的秩序形式。欧肯根据是否存在着普遍承认的货币交换媒介,区别了“自然交换经济”和“货币经济”。在“自然交换经济”中,一切工场和家务都不使用货币,直接进行商品劳务交换。“货币经济”则是欧肯的研究重点。
欧肯把历史上具体的货币制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货币体系中,货币是由某种物品转变成的,各种市场形式都可以做到。第二种货币体系中,货币是作为对供给物品或劳务的报酬而产生的,是在买者购买物品与劳务时创造的。第三种货币体系中,货币是由发放信贷者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