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营销学堂 管理学 正文 下一篇:

供给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高通货膨胀率与经济的低增长率并存的状况,即“滞胀”局面。“滞胀”的持续使凯恩斯主义政策进退维谷、左右为难,客观上需要新的经济理论来解释和对付,从而形成了供给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凯恩斯那里,经济萧条与通货膨胀是不会同时发生的。通过扩大政府干预,刺激消费需求,降低利率以扩大投资需求,是对付衰退或萧条的基本政策原则。凯恩斯的追随者进一步提出,扩张政策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那时候经济必定是处于过度繁荣或高涨状态,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平衡过度需求,使经济运行回复到平稳增长的态势上来。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中出现了凯恩斯主义者始料未及的“滞胀”状态。按照正统凯恩斯主义观点,经济的低速增长是经济周期中“衰退”或“萧条”阶段的标志,而通货膨胀则是经济周期中“繁荣”或“高涨”阶段的标志。对付低速增长政府该采取扩张政策,而治理通货膨胀则应该采取相应的紧缩政策。但对于低速增长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就左右为难了。

一系列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越来越强化对病态经济的干预,但越是干预,经济越陷入“滞胀”的病态。正如费尔德斯坦所说:“政府作用的扩大,无疑是战后时期美国经济结构最重要的变化。但是,毫无疑问,就过去10年(指70年代)间经济运行的经验而言,政府的各项政策应当受到严厉指责。”  这里所指的政府各项政策,正是旨在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的凯恩斯主义政策。

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是因为它认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身所固有的缺陷,认识到“市场失灵”和市场机制对宏观经济不顾及的领域和“盲区”。但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存在着失灵现象。费尔德斯坦认为:“政府决策之所以造成经济上不利的后果,主要是好心政策的一种非有意的、未料到的副品……过去15年,采取经济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就是抱着降低失业率的希望,没料到会出现不断高涨的通货膨胀率。”  政府政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其基本原因在于政府没有注意:随着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政策的不断实施,需求就可能成为“长边”;而供给的总量、结构和效率约束就开始成为现实,从而使凯恩斯主义政策变得不合时宜。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的“供给边”——劳动、储蓄、投资和生产的忽略,使得“需求受到了过度刺激,而供给却被窒息于不必要的管制、税收、通货膨胀和国外竞争者并不关心的经营法规的各种阻碍生产措施的绞索之中”  。

在供给学派看来,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是一种“需求自行创造供给”的理论。他们认为,长期以来凯恩斯主义不断人为地刺激需求,持续地损害资本主义“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为了需求,就必须供应”的道德心理。供给学派指出,当今的美国经济和凯恩斯当时大萧条的时代不同,需求的增长不一定会造成实际产量的增长,而是只能单纯增加货币数量,促进物价的上涨,结果反而放慢储蓄率和投资率,延缓技术变革。由此乔治·吉尔德断言:“在经济当中,当需求在优先次序上取代供应时,必然造成经济呆滞和缺乏创造力、通货膨胀以及生产力下降。”  正是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和需求管理政策基础上,供给学派复兴了“古典经济学”和萨伊定律,从而提出了供给管理的政策主张。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