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论

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中性的。按照货币中性论,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和计量经济变量价值的工具,其本身没有什么价值,而且也不影响经济变量的实际价值。货币中性建立在理性预期基础上,由于一切经济活动都是根据理性预期进行的,货币数量的增加和减少,只会影响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等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实际的经济变量是由经济中的技术条件、劳动供求等实际因素决定的。

在货币中性的情况下,政府系统的货币活动便对实际利率不发生影响。这都是因为在理性预期这一前提下,人们会应用关于货币当局政策规则的系统信息来形成他们关于未来价格的预期。不论货币当局选取什么样的货币供应量都不可能瞒过经济当事人,使之犯预期价格的错误。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对于产量和就业没有系统的影响。理性预期下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对物价水平的预期不是固定不变,或是只根据以往的经验,他们会考虑到未来货币供应量变化率的情况。出于对本身经济利益的考虑,经济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会充分利用目前可以得到的一切信息,这使得他们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期到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价格也因此不会停留在原有水平上,而必将会向上移动到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相应的水平上。这时,工资和利率等都会立即做出相应的调整。

通货膨胀率会被考虑到利息率变化的决策中去,即使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也不会产生降低利率的效果,只能引起名义利息率的立刻升高,而实际利息率、实际工资等实际经济变量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样,由于人们的理性预期,政府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无论在什么时期内,在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扩大就业和增加产量方面都将是无效的,其结果只能是通货膨胀。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