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货币数量说对货币学派的影响

(1)货币数量说早在古罗马就开始萌芽了,古罗马的法学家鲍鲁斯就提出过货币价值取决于货币数量的观点。西方货币数量理论产生于16世纪末期,法国重商主义者让·博丹和意大利人达凡茶铁认为,金银(货币)数量过多,会使金银价值被低估,使与之交换的商品价格相对上升,会引起物价上涨。其后,英国的古典经济学洛克(JohnLocke)和休谟(DavidHume)发展了货币数量说。洛克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其供给数量决定的,货币供给数量的增加必然会使货币的价值降低。休谟则认为,金银作为货币之所以有价值,完全是因为它们承担着完成社会交换的职能;一国内流通的货币只不过是用来计算或代表商品的价值符号,在交换中的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成比例的上升。19世纪初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是信奉货币数量学说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DavidRicardo)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货币数量模型。

(2)20世纪初,货币数量说在美英等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凯默尔(E.W.Kemmerer)、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提出的“现金交易数量学说”和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庇古(Arthur Cecil Pigou)提出的“现金余额数量学说”。此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开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凯默尔在1907年发表的著作《货币和信用工具与一般物价的关系》中,提出了他的货币数量说。这一学说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供求论和货币数量说。同时,凯默尔对信用与物价水平关系的研究启发了费雪等人的方程式的货币数量说。费雪认为,在短期中,货币和银行汇票存款的流通速度由社会的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费雪的理论强调的是在商品和劳务交易中,货币体现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作用,忽略了货币的贮藏手段的职能,所以称为“现金交易数量学说”。

(3)如果说费雪交易数量理论研究的是“长了翅膀的”,即流通中的货币,那么马歇尔提出的货币数量论研究的则是“坐下来的货币”,即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马歇尔十分强调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认为货币不但具有随时购买商品的能力,也可以储存起来延期使用。他提出支配货币流通速度的原因是以通货形态保持资产的比率,开始了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1917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庇古在他的老师马歇尔的货币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剑桥方程式”。由于剑桥方程式更强调人们手持现金的作用,所以被称为“现金余额数量学说”。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