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主义(货币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货币学派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被西方各国普遍接受,其政策主张得到大力推广。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确使这些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较快经济增长、较少失业人数、没有严重通货膨胀的景象,凯恩斯主义也因此而名声大噪。但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却认为凯恩斯主义过于片面强调了国家干预,他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一方面抨击凯恩斯主义片面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就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又没有通货膨胀,同时他还积极主张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自由的或浮动的汇率制,反对固定汇率制。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复兴时期,凯恩斯主义正大行其道,弗里德曼的这些主张还未能受到西方经济学界和垄断集团的重视。

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通货膨胀剧烈发展,以致到70年代初期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发的“停滞膨胀”局面,直至80年代初西方各国的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日益频繁,失业人数大量增加,通货膨胀也日益加剧。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弊端显现,无法解释为何失业与通货膨胀会同时出现,更加没有找到有效的对策。货币主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美英等国异军突起,并且广泛流行起来。现代货币主义者的数目也不断增加,他们提倡现代货币数量说,强调货币作用的重要性,主张采取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布莱恩·摩根所说:“财政政策的失败和便宜货币的灾难性后果加重了某些经济学家关于货币理论发展得过于狭窄的说法的分量,结果出现了另一种替代的学派,他们对当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些解决办法的基本概念比作为凯恩斯派体系的货币过程更为广泛,它以货币数量的变化为中心。这一学派被称为货币学派或现代数量学派。”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英政策将“货币供应增长目标”作为政策内容之一,以及1976年弗里德曼本人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更加深了这一学派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