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营销学堂 经济学 正文 下一篇:

非均衡学派的形成和代表人物

非均衡学派是在凯恩斯宏观失业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帕廷金(Patinkin)在1956年出版的《货币、利息和价格》一书中,建立了“凯恩斯一般均衡模型”,提出非自愿失业是一种非均衡现象。他认为,在非自愿失业的情况下,厂商对劳动力需求的降低是因为商品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而不是实际工资太高的缘故。在一般均衡理论里,销售量是厂商根据价格进行选择的结果,而现在它变成了一个既定的数量约束,厂商根据这个数量信号和价格信号,选择最小的劳动投入来达到利润最大,这就是商品市场的超额供给对劳动市场超额供给的诱发性(或称溢出效应)。这样,他从商品市场的需求不足对劳动市场的过度供给所产生的诱发性影响出发,分析了非自愿失业的产生,展开了对劳动市场的局部非均衡分析。

(2)“现代非均衡理论之父”罗伯特·克洛尔(RobertWayneClower)是第一位明确反对一般均衡分析的经济学家。他在《凯恩斯的反革命》一文中,分析了非均衡情况下的家庭行为,他区别了名义需求与实际需求,提出了“短边原则”。正是他的独创性研究成果,为非均衡宏观经济分析奠定了微观基础。

(3)1968年莱荣霍夫德(Leijonhufvud)发表了他的代表作《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从动态角度和货币经济运行角度等方面对凯恩斯经济学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同时,他进一步完善了克洛尔的非均衡思想,对非均衡状态下的价格刚性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

(4)1969—1971年,巴罗(Barro)和格罗斯曼(Grossman)综合了帕廷金和克洛尔的研究成果,将局部非均衡分析扩展为包括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宏观经济一般非均衡分析。他们系统地论述了数量调节思想,建立了收入和就业的一般非均衡模型。在模型中他们假定信息是不充分的,价格是刚性的。他们所做的这种创造性归纳研究总结了前人的贡献,对于非均衡学派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5)20世纪70年代中期,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贝纳西(Benassy)先后发表了《货币经济中的凯恩斯非均衡理论》《垄断价格制定的非均衡方法和一般垄断均衡》等数篇文章,出版了专著《市场非均衡经济学》、合著《宏观经济学:非瓦尔拉斯分析法导论》等书。在这些文献中,贝纳西从微观角度研究了货币经济和非均衡市场条件下的经济主体行为特征,从而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奠定了的微观基础。他着重考察了市场非均衡条件下的配额均衡,建立了存在价格制定者的非均衡模型,从市场均衡出发研究了宏观非均衡问题。

(6)以《短缺经济学》一书闻名的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内尔(Kornai)是第一个运用非均衡思想,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他全面考察了非均衡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提出了短缺经济理论。此后,霍瓦德(Howard)、波茨(Portes)、温特(Winter)等人也着力研究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非均衡问题,建立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模型。他们认为,这种体制下的计划部门对经济体系有着足够的控制能力,非均衡的生产是政府计划工作的失误。

此外,马林沃(Malinvaud)、格兰蒙(Grandmont)、德瑞兹(Dreze)等人也从不同方面对非均衡理论做了研究;匡特(Quandt)和戈德菲尔德(Goldfeld)重研究了非均衡经济计量模型。正是由于以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在研究方法上趋于协调。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