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经济学在理论观点、研究方法、政策主张等方面都带有“不景气经济学”的特征,已经不能适应战后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他们在坚持凯恩斯基本理论观点的前提下,对凯恩斯理论做了全面的补充和发展。

(1)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曾经提到“国家权威与私人策动力相互合作”的问题,但并未将其提到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特征的高度;新古典综合派则对此大加发挥,提出了“混合经济论”并将其作为其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他们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从19世纪末期以后,就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同时存在着“社会化”的公共经济,因而成为公私“混合经济”。汉森指出,这种“混合经济”具有双重的意义,即在生产上包括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在收入和消费上包括个人收入、社会福利保障。而萨缪尔森进一步系统论证了混合经济制度。他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纯粹的资本主义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保持公私两个方面主动性和控制权的混合经济”  。这种混合经济使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本质变化,“大规模的萧条实际上已经成为过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人道主义的“福利国家”。

(2)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混合经济制度已经消灭了“富裕中的贫困”“有效需求不足”和“非自愿失业”,因此新古典理论所描绘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优状态”不应该被完全否定。他们认为,凯恩斯本人提出“要补充经典学派理论的缺点,不是把曼彻斯特体系一笔抹煞,而是指出须有何种环境,然后经济政策之自由运用才能把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据此,他们反对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理论所做的“改良主义”解释,认为“在混合经济能够进行管理的宏观经济学中,许多古典学派原有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仍然适用。然而,它们之所以能够适用,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已经使它们的充分需求这一前提得以实现”  。换言之,他们强调新古典学派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机制的微观分析仍然是正确的,从而为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新古典综合派的这种思想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①在现代资本主义混合经济中,公共经济的目标是“公正”和“平等”,私有经济的目标是“自由”和“效率”。因此,要同时兼顾这两方面目标,就必须把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经济分析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综合”起来。

②凯恩斯经济理论产生于需求普遍不足的20世纪30年代,其理论分析重点是需求方面和宏观分析。但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许多宏观经济问题的根源应该从供给方面和微观分析中去寻找。例如,对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的研究,就必须以生产要素的供给分析作为对需求分析的有效补充。

③凯恩斯经济理论否认资本主义经济的自行调节机制,因此本质上是一种非均衡体系。新古典综合派则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的微观均衡分析对其进行改造。希克斯—汉森的“IS-LM模型”分析,率先把凯恩斯理论诠释为宏观的一般均衡体系。萨缪尔森也提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一般均衡的制度”,应该从微观价格和产量决定的均衡分析推导出国民收入决定的宏观均衡,建立起新古典综合派的完整均衡理论体系。

(3)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只是一种“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所谓比较静态分析,指在某些已知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研究从一个均衡状态向另一个均衡状态的改变,它不涉及变化时间和过程。所谓短期,指凯恩斯理论假定资本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的数量和技巧、生产技术、消费者的嗜好和习惯、竞争程度、社会结构等都是固定不变的。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具有很大局限性,有必要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发展凯恩斯理论。例如,“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凯恩斯投资理论进行长期化和动态化发展,萨缪尔森运用“乘数—加速数”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边际消费倾向相对稳定”的结论也是新古典综合派对消费函数长期分析的结果。他们认为,对凯恩斯理论进行长期化和动态化发展,更符合“混合经济”的实际情况,而消除了凯恩斯理论的“阴暗面”。

(4)新古典综合派承袭了凯恩斯收入决定理论,但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凯恩斯认为,根据收入—支出理论,总收入等于消费和储蓄之和,总支出等于消费和投资之和;当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时,总供给和总需求都等于国民收入。凯恩斯继续指出,由于“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社会经济运行的常态是“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只有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才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

①储蓄和投资关系的问题。凯恩斯认为,储蓄和投资取决于不同因素,投资依赖于企业家对未来利润的预期,储蓄则依赖于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只有增加投资才能增加收入,从而使储蓄增加到与投资相等的水平,这意味着投资支配储蓄。新古典综合派则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对产量和就业量的调整,使投资与储蓄达到均衡,并相应地决定国民收入水平  。只要政府采取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就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水平的国民收入和产量,这就意味着储蓄支配投资。他们进一步指出,只要政府干预能够有效调整公众收入和储蓄,就能够消除以“生产缺口”为特征的“富裕中的贫困”,从而实现“混合经济”下的充分就业均衡。

②边际消费倾向理论。按照凯恩斯理论,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前者是根本性原因,提高消费需求是消除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途径;但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收入增加之甚”。因此,伴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差距将日益扩大,这种困境使凯恩斯经济理论被称为“萧条经济学”。而在新古典综合派看来,凯恩斯强调消费的短期变动而忽略长期趋势分析。他们将凯恩斯所依据的“先验的人性”改为长期的统计数字,在分析大量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得出了长期消费倾向趋于稳定的结论。此外,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提出的“相对收入假定”拓展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强调消费水平与收入等级之间的稳定关系。毫无疑问,新古典综合派拒绝了凯恩斯的“不幸所得愈大,则所得与消费之差距愈大,设无新奇策略,问题将无法解决”  的结论,消除了凯恩斯理论的悲观色彩。

(5)凯恩斯强调财政政策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过程中的作用,而认为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不如财政政策直接有效。新古典综合派则主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强调货币成分和财政成分可以依据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以达到所要求的宏观经济效果”  。20世纪40年代,汉森提出了“补偿性”原理;7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又提出了“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补充。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4684.html